项羽,鸿门宴上的失败者 2020年11月08日  邱益莲

  ■ 邱益莲

  是非成败,其实都有征兆,一个端倪就可预知后事的凶吉。鸿门宴上,就已经预示了项羽日后的失败。

  读者历来认为,项羽鸿门宴上错过灭刘良机,放虎归山,是日后祸患的根源。如果杀掉了刘邦,项羽就可以称王称霸。可事实是这样吗?

  读《鸿门宴》,可谓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即使项羽杀了刘邦,他也难以做刘邦那样的帝王,或者说他根本不是做帝王的料,做了也会早亡。

  项羽的军事指挥才干,确实是千古无双的。据说他一生指挥作战70多次,战绩赫赫,几乎完胜。当初宋义为总指挥率兵攻打秦军主力部队章邯,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可是宋义吓得滞留46天不敢前进。项羽杀掉宋义取而代之,只准士兵带三天粮食,破釜沉舟,一鼓作气,彻底打败秦军主力部队,章邯臣服项羽。沛公乘虚进入函谷关,大概刘邦念念不忘楚怀王当初的约定:谁先入关破秦以他为王,因此抢先进入。进入函谷关,刘邦的野心就暴露无遗了:昔日贪财好色的刘邦,一改常态变成既不取财也不近色的正人君子,还派兵遣将守住函谷关,不让别人进入。

  司马迁在写《鸿门宴》时,明显将项、刘双方阵营的人对照起来写的。鸿门宴会涉及的双方主要人物有:项羽集团有军师范增、武将项庄、奸细项伯(项羽叔父);刘邦集团有谋士张良、武士樊哙、奸细曹无伤。当项羽得到曹无双的情报时,项王的反应是:大怒,并作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兵”的决定。根本没有去核实情况,也没有与任何人商量,就做出了作战的重大决策。而刘邦听张良说,项伯告知他项羽明天要来攻打沛公的事时,刘邦的反应是“大惊”,接着反复询问张良怎么办(“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

  遇事的表现,两位统帅明显不一样,项羽刚愎自用,根本不会想到需要听取他人的计策。当鸿门相会时,刘邦说是道歉,但话里却明显绵里藏针。本来同为统帅,刘邦称自己为臣,称项羽为将军,矮化自己,先以此来抬高项羽,满足项羽的虚荣心。辩解时看似谦恭,实则是给项羽敲边鼓:“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这句话一方面暗示项羽:我刘邦与你项羽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标一致攻秦,彼此是同盟军;另一方面委婉提醒:你项羽别忘了,攻打秦国我和你一样是有功劳的。“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这句话也是很有艺术和分量的:“先入关破秦”,是向项羽表功,我刘邦才是破秦之人,同时暗示项羽怀王曾经有约的。“然不自意”又是故意矮化自己,说自己也没想到能先入函谷关,以此来安慰项羽。刘邦接着表忠心:我入函谷关立即封好府库,登记吏民,日夜盼望将军您的到来,“所以遣将守关者”,是为了防止盗贼进入与意外发生。“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隙”,这句话就明显带有批评项羽之意:小人挑拨,将军您听信谗言要与我过意不去,一切责任都在你项羽。看看刘邦多会演戏,简直就是一流的演员。

  项羽听了刘邦这么忠心耿耿的话,一下就感动了,脱口就将告密的曹无伤出卖了。这一举动就足见项羽没城府,他出卖曹无伤也就断绝了自己的情报源。沛公回到军营立即斩杀曹无伤,杀一儆百,再也没有人敢给项王送情报了。项羽的轻率造成自我孤立。

  同样是奸细,项伯到刘邦阵营,刘邦立即利用项伯是项羽叔父的特殊身份,在张良的指导下,刘邦采取结儿女亲家的手段,拉拢项伯,并要项伯给自己在项羽面前打圆场。被收买的项伯连夜回到项羽军中,一方面说沛公的功劳大而且忠诚项羽,一方面给项羽扣一顶帽子: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贵族出身的项羽,对义的道德是看得很重的。在叔父的提前攻心下,见到刘邦时项羽已经没有了杀刘之心。尽管范增反复劝他立即杀了刘邦,不要留后患,但是项羽听不进了。

  酒席上的排座次,让刘邦坐在最卑微的位置上,这种没有实质性的羞辱,只能看出项羽的狂妄自大。酒席上不忍心杀刘邦也能理解,好好地坐下喝酒突然杀人总说不过去。但是范增将项庄叫进来舞剑,用意非常明显,项庄趁机击杀沛公于座,是消除祸患的好时机,但是项伯也来舞剑。项羽本可以尊卑有序为由,制止项伯这位尊长来为人取乐的做法,给项庄机会。但是项羽就是任由项伯阻扰项庄。

  张良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当机立断出门叫樊哙。樊哙只不过是沛公的左参乘,根本无资格进入高层会面的场所。可是樊哙撞倒护卫冲进宴会间,而且恶狠狠地瞪着项王。仅凭带剑硬闯,这一条就可以按当时规定拉下樊哙,乘机干掉沛公。可是项王竟意外默认了樊哙这种粗鲁行为,还被樊哙指着鼻子骂一顿。项王默然不应时,也就彻底失败了。本来处于优势的项羽,在鸿门宴上败得很惨。

  刘邦在劣势时,为人显得谦恭异常,能屈能伸,而且遇事总是由身边的智囊团集体考虑后做决定。怪不得韩信点评他“陛下善于将将”。中途逃走时,是樊哙告诉他“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安然离开。危急关头,有樊哙要与他共生死。

  相对刘邦对谋士们言听计从,项王就自负得多,他连亚父范增的劝告都听不进去。但叔叔项伯的话又牢记在心,可见他心里还是任人唯亲的。他自己冒冒失失不说,他的集团除了范增几乎没有与他同生共死的人,足见他缺乏用人之术。亲叔父是吃里扒外出卖他的人,范增不能摆正自己军师的位置,一个劲地命令项羽,项庄更是既无勇亦无谋的人,根本不是樊哙的对手。

  打仗在当时更多的是凭勇气和力量,但治理国家就要凭智慧。项羽智慧远逊于勇气。再说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仗着赫赫战功,年轻气盛,根本容不得别人对他指手画脚。

  刘邦是何等人?早年做个小亭长,他早已在底层混得狡猾多端。刘邦自己不行,但是他有一样优点,发动身边的人去帮他做,给别人动脑筋使力气的平台,让别人在刷到存在感的同时,乐于为他卖命。而项羽自己太强大了,他不需要别人指挥他怎么做,他也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大家跟着项羽,是没有事业成就感的,自然会背他而去,像部下陈平就是背叛他后,最后给刘邦献上一计,偷袭项羽将他逼死乌江。

  政治不能以常人的善恶观来判断,没有雄才大略,刚愎自用的人是无法坐稳皇帝宝座的。就算灭了刘邦,项羽的人才观和治国才干也无法让他安享皇帝生活。项羽还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还有贵族血脉中的恬耻之心,缺少政治家的城府和狡诈,自然是失败的下场。

  当然,二十多岁的项羽,其经历与见识,心智成长与磨砺,自然是无法与四十多岁出身底层、经历风风雨雨的刘邦能比。姜还是老的辣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