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共青城(三)

长江周刊 2021年09月19日

图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羽绒生产车间。

  ■ 汪官金

  和许多成功一样,共青城的垦荒事业,一开始就面临困局,但他们艰难而不停息地走出困局,取得成功。

  1958年3月17日,“共青社”从拖沟岭跨越博阳河,转移到金湖人民公社,正式成立“国营共青综合垦殖场”,与金湖人民公社合署办公。直到1969年被迫从金湖离开,期间遭遇的困境,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但是,共青城的事业却在那一段岁月正式起步。在那段岁月中,共青(包括垦殖场和金湖人民公社)面临着三大困局。让今天的人们不禁要问,在那样的处境中,他们凭什么走出困局?那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思想富矿。

  第一个困局是自然困局。博阳河从城区穿行而过的,几乎每年都要洪灾泛滥。1962年6月29日,5座联圩相继决堤,冲垮房屋34栋,重灾区有五合、滩下、大塘、固村、寨下、凤凰等分场的29个生产队,受灾人数达2451人。1964年6月23~25日,水位达19.44米,三合圩决堤;7月4日23点,五合圩决堤;7月24日,又遭11级台风袭击,先后123间房屋倒塌,两项损失达21万元。1968年7月,5座圩堤相继决堤,早稻无收。原本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憧憬中,共青人经历的却是所有辛劳付之流水的失望与痛苦。

  第二个困局是政治困局。上世纪6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以粮为纲”的政治口号响彻四方。1961年2月的整党、整风和整场运动,1963年12月的“四清运动”,1966年的“揭开阶级斗争盖子”运动,宣传、批斗铺天盖地,搞得人心惶惶。随后的破“四旧”运动,使劳动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个困局是生产困局。垦殖场党委和金湖人民公社党委被批斗,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1967年2月,“捍卫毛泽东思想革命造反联合指挥部”成立,夺取了场党委领导权。3月,场领导全部被打成了“走资派”和“牛鬼蛇神”,被挂黑牌,戴高帽,游街示众。4月后,垦殖场“造反派”分化为“工农总”“卫东战斗队”,并相继出现“铁镰”“铁锤”“同心干”“献忠”“新生”“团结”“向东”“三忠”“朝阳”和“向阳”战斗队,整个垦殖场和金湖人民公社的生产几乎完全被政治斗争所取代。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艰难中,共青城的事业起步了、发展了。垦殖场的干部一向非常重视工厂企业的发展,他们办起畜牧场、砖瓦厂等小厂,特别是1966年9月建成了板鸭厂,当年年底,首次加工板鸭1.5万只,全部外销,赢利1.5万元。在一个鸡蛋只要两分钱的年代,那是共青城的第一桶金。

  要理解这一段历史,有必要了解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兴替的规律。每个封建王朝都会在其腐朽的末年被农民起义推翻,原因固然很多,但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根本无法承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打击,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洪灾或旱灾后出现的大规模的饥民起义,最后都导致了王朝的统治直接被推翻。这个事实充分说明,单一的农业经济是根本无法抗击严重的自然灾害的,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共青人在搞好农业的同时,搞一点工业,再搞一点商业,形成一种独特的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为中国农业社会真正找到了一条出路。这是共青人给中国农业社会的一份厚礼,是一个伟大的贡献,而且这种贡献是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共青城是一片神奇的创业热土,这种神奇就体现在一只板鸭奠定了这座城市基石,体现在那一段历史给后人深刻的启示。

  共青垦荒人来自大上海,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办事的方式方法与周边县区的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头脑中更多的是上海的街道纵横、商铺绵毗和工厂林立,更多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先进生活,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繁华情景。可是,在这博阳河畔,在这濒临鄱阳湖的湖洲荒滩,太阳一下山,连个电灯都没有,在那无边的黑暗中,他们当然会遥想远方的家乡,会油然而生一种想望,要把这里也建设成家乡那样。

  共青垦荒人的这种发展优势,本质上源于他们观念超前的创新思维。只有观念超前,才能把握先机,别人没有发现的机会都在你超前的观念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那些走向成功的人,哪个不是观念超前的人?在后面跟都跟不上的人,到哪里去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的发展。我们许多单位每年都有新人加入,他们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带来的新思想、新方法,都是我们创新的条件。换个角度说,我们自己到一个新单位,都要扪心自问,自己能够给新的单位带去什么新的东西。

  怀想那些垦荒人面对的那段艰难困境,我们更感叹他们善于破解困局,开创未来。大家都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是牢骚埋怨,寄希望于别人,还是自己去破解困局?共青垦荒人的那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破解困局的动力,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时刻要明白,自己就应该是一台发动机,而不应该是一个需要供电线的灯泡。

  另外,我们还发现一个更加严肃的事实,那就是共青垦荒人并没有被“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以粮为纲”的形势束缚住手脚,而是敢于去开创自己的事业。他们面对极端残酷的政治形势,面对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粗浅认识,积极想出办法去突破,体现出斗争精神。各种观念总是相互冲突,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办事方式,人们总容易站在自己的主观立场、利益立场甚至政治立场上去考虑问题,相互间的斗争自然就不可避免。特别是在涉及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或者集体利益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就必须为了公义去进行斗争。共青城“胡耀邦陵园”门口有一副胡耀邦自拟的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一句话点明了斗争的原则,那就是心中要有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就应该大胆地进行斗争。

  抚今追昔,垦殖场的事业,汲养于“共青社”,向富裕和繁荣安家落户。牵手板鸭厂,朝着激情与梦想挥桨扬帆。明天的共青城,事业要更加兴旺,那一段岁月给后人的启示值得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