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旭东
在修水县仁乡一带人老苏区,至今还传颂着“红色大管家”朱玉阶的故事。
朱玉阶,号奕墀,1899(一说1891年)年出生于修水县水源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朱明星目不识丁,靠打工养活全家七口。朱明星深受没有文化的苦头,省吃俭用供朱玉阶、朱象阶兄弟读了三年私塾。1929年,在党组织的教育与培养下,朱玉阶、朱象阶兄弟俩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中。朱玉阶先后任三区五乡苏维埃政府财粮委员、三区互济会主任、修水县苏财政部部长。
1930年“红五月”大暴动后,三区五乡苏维埃开始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成立了土地委员会、财粮委员会。烧毁豪绅地主契约,重新造册登记田亩。实行“废除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不准抬高粮价,打击囤积居奇”的土地、财粮政策。
朱玉阶与乡苏土地委员朱玉堂、卢玉凤等一起,将打土豪分田地没收的“浮财”清清楚楚地登记在册,并创新了一种“三三制”分配法:一部分用于兴修水利、发展苏区农业生产;一部分添置武器、装备赤卫队;一部分作为储备,用于扩红支前与战斗急需。
朱玉阶与乡苏执委朱福财一起想方设法采购铸铁制作梭镖马刀,并从国民党逃兵手中买来5支汉阳造,武装了乡苏赤卫队。三区五乡赤卫队成为当时三区赤色武装的骨干力量。
1930年7月,为配合红三军团攻取长沙,乡苏维埃负责采购了苎麻与布条,赶制成6000多双草鞋,购置100多斤四味汤、六一散、大菁叶等消暑降温药品支援前线。由朱北球、朱玉阶等带着100多名壮劳力送往前线,亲自将这批物资送到湘鄂赣第三路赤卫军总指挥樊生发、副总指挥杨克勤手中。两位总指挥紧紧握住朱北球、朱玉阶的手称赞:“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们五乡的支前工作做得好啊!”
朱玉阶大公无私、头脑灵活又善于理财,得到了县委县苏的认可。1932年秋,朱玉阶奉命担任县苏财政部部长,其时,由于敌人的反复围剿,到1933年春,物产丰富的苏区河东片区基本失守,修水县委、县苏被迫迁入河西片区画坪。1933年冬,高咏生率红十六师师部与后勤机关600多人进驻画坪,组建后方基地。随后,红十七师也转战画坪,80平方公里的画坪苏区一下增加5000多人口。
敌人坚壁清野,到处设置封锁线和交通卡点对苏区严密封锁,想困死饿死苏区军民。如何解决粮食、药品等物资匮乏问题成为摆在县委县苏面前燃眉之急的难题。
县委县苏把这一重任交给朱玉阶。他开动脑筋想办法,向县委建议在游击区一带设立储粮组与转运组,化整为零,把从白区与湖北通崇边界地区采购的粮食、煤油、药品等物资,储备在安全可靠的地方,选择时机再转运到苏区。
湖北通城县麦市镇“康益堂”是一家经营食盐、草药、煤油的杂货店。老板陈寿仁与县政治保卫队队员丁德玉是远亲,陈寿仁为人正直、行事谨慎,是个白皮红心的开明商人。朱玉阶置生死于度外,化装成商人,带着丁德玉专程来到“康益堂”,几番与陈寿仁接触并取得他的信任,成功地采购到煤油、食盐、药品等紧要物资,并在当地党组织的配合下建立了一个秘密转运站。
由于他苦心经营,每个月都能采购到四五十担粮食和一批食盐、煤油,通过安全渠道源源不断进入苏区,缓解了物资供应,支持了苏区抗敌斗争,被苏区军民称为“红色大管家”。
1934年4月的一天,朱玉阶带政治保卫队到崇阳高枧护送一批物资回画坪苏区,在修崇边界杨峰岭遭敌埋伏。危急关头,他果断命令护送人员将物资转移,自己和两名战士断后掩护。终因寡不敌众,朱玉阶重伤被捕。
“抓住了苏维埃财政部部长,这回要发洋财啦!”敌人欣喜若狂、摆下阵势,妄想从朱玉阶口中挖出钱粮物资下落。“交出钱粮物资秘密,不仅可以活命,而且重重有赏!”敌人抛出了诱饵,朱玉阶轻蔑地说:“你们别枉费心机,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一粒粮食、一个铜板!”
敌人对朱玉阶百般诱惑、残酷折磨,他始终坚贞不屈,誓死不吐露秘密。1934年7月22日,朱玉阶、朱象阶兄弟被杀害在水源梨树坳。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收殓朱玉阶、朱象阶烈士遗骸时,烈士的遗体还缚着粗实的棕绳,在场人无不悲恸。
朱玉阶牺牲后,烈士的遗孀和唯一幸存的儿子相依为命,盼到了解放。烈士的儿子朱世吉继承了父辈的遗志,参加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过修水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县人大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