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也读《卖米》

李学华

  我是含着泪读完《卖米》和《<卖米>背后的故事》的。天妒英才令人唏嘘,寒门贵子给人励志,师生情深让人感动。想着与“琼宝”“毅宝”有太多相似的童年经历,心中思潮万千。 

  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父亲成家很晚。我九岁那年的端午前夕,母亲因故离世。撇下了51岁的父亲和四个尚未成年的孩子。那一年腊月,大姐才满18岁。 

  在那个物资匮乏、紧衣缩食的年代,农村很多“富人家”都舍不得送孩子读书。开明的父亲吃尽千辛万苦,送我们姐弟读书。大姐小学毕业。成绩不错的二姐初中毕业放弃复读。实在迫于生活压力、上了四年小学的三姐在家里算读书最少的。但这足以是父亲用坚强的臂膀给我们换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父亲生于1935年,读过五年“老书”,深谙人情世故。农村人家办喜事,多要办礼回礼、安坐陪客、写书回帖、调处矛盾。要是有个失误什么的,人家都会“拿错”。读过“老书”的父亲既遵循守旧,又不失与时俱进,往往令办事的人家皆大欢喜。公道正派的父亲因此在村子里的威望也越发高起来。 

  由于家庭出身,那个年代父亲想学手艺是学不成的。可天资聪颖的父亲除了种田是把好手,什么砖匠、木匠、篾匠的活儿,他也样样精通。家里的猪栏炉灶、锅盖板凳、竹篮菜篓,都是父亲闲暇时一手一脚做出来的。精致的物件惹得左邻右舍羡慕,父亲都会毫不吝惜地挑最好的竹篮菜篓叫我们送去。 

  那时的农村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熬米糖、做豆腐。这些是父亲的拿手好戏,而且从不“走手”。为了过年有个好“彩头”,大伙都想请父亲去帮忙。每当小年前后,也是父亲最为忙碌的时候。 

  我们当时的家境在周边家喻户晓,学校对我们姐弟也格外开恩,什么时候凑齐了学费什么时候交就行了。父亲也不用为此频繁到学校找老师校长了。 

  每年暑假“双抢”,农活都是从半夜里开始。父亲和姐姐们在田地里干活,晒谷看鸡、烧水煮饭便是我的任务了。记得一次傍晚大家收工很迟,我跑去帮忙拿农具,在田埂上被蛇咬了脚,疼了半个多月。至今想想还后怕。 

  为了全家生计,每年割完晚稻,种下油菜到过小年这段时间,便是父亲进城“做小工”的时段。三个姐姐自然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了。 

  三个姐姐相继出嫁成家。为了娘家生活能好点,“出嫁还帮娘家做两年”成了姐姐对父亲最有力的支持。 

  为了父亲的厚望和减轻家里的负担,1993年中考,我选择了读学费低、读三年便有“铁饭碗”的师范。十六七岁的年纪,尽管是在学中玩、玩中学,但农村的孩子知道家里的苦,丝毫不敢“挥霍”家里的血汗钱。还暗暗地努力,争取拿到较高的“奖学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曾是父亲写在家里柱子上次数最多的春联。父亲离开我们快九年了,他的言传身教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姐弟四家。我们将“家和万事兴”作为家庭微信群名称。家家都出了大学生,应该可以告慰父亲。只是如今的孩子,条件再不像我们年少时那般艰辛。但我坚信人生中,付出与收获、吃苦与回报是对等的。只希望孩子们通过我们的回忆,了解过往岁月的不易,珍惜当下,磨砺自我,从而做到健康生活,学会求知做人,懂得知恩感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关注
   第A3版:花径
   第A4版:综合
巴尔干半岛行纪
逼着老人去种地
也读《卖米》
快乐如此简单
农田耕作的父亲
长白山初游
晋谒林则徐销烟池旧址
咏泉
赴共青万商城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