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渤与江州

吴圣林

  李渤,字澹之,洛阳人,自幼博览群书。唐贞元元年(785年),与兄李涉在庐山白鹿洞、栖贤寺一带隐居读书。

  李渤驯养了一只温驯可爱,颇通人性白鹿。这只鹿常随主人外出游玩,而且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购物,常常跋涉到20余里之外的南康府(今江西省庐山市)为李渤买墨沽酒,投书送简。李渤每次要购物时,只要写张纸条,把银两放在挂在鹿角上的竹筐里,白鹿就会如数购回,因此被山民们视为神鹿,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或“白鹿山人”,将他隐居的地方称之为“白鹿洞”。

  隐居庐山时,李渤还优游于山水林泉之中,遍访名胜古迹。考察湖口石钟山时,在深潭得双石以考“石钟山”一名之由来,写下了《辨石钟山记》。唐长庆元年(821),李渤任江州刺史,到任不久,发现朝廷管理财政的官员张叔平,不顾百姓疾苦,竟奏征贞元二年(786年)逃户欠款4401贯。他体察下情,为民请命,立即上书陈奏“江州管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年已旱死一千九百多顷”,还要征收三十六前的拖欠,黎民百姓实在负担不了。并在书中表示:如不准奏,“臣既上不副(符合)圣情,下不忍鞭笞黎庶,不敢轻持符印,特乞放臣归田”。在李渤的恳切请求下,朝廷才下旨:“江州所奏,实为诚恳,若不蠲容(免除),实难存济(钟山顿),所诉逋欠(拖欠)并放(免收)。”债务虽然免了,但旱情并没有解除。当时,江州城南有一湖,面积约一千二百亩,东抵北风嘴,西至滨兴洲,南接山川岭,北依浔阳城。实际上这就是一块湿地,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满天星光,故时人称之为景星湖,由于湿地宽阔,给南来北往行人造成诸多不便。再加上旱情依然,李渤决定在湖之西侧筑起一道七百步(约二里)的长堤,南连琥珀山,北接庐山路,以沟通南北交通,方便行旅之人。堤上还建桥安闸,控制和调节水位,有利于农田灌溉和水上航运。这一利好工程,极大地惠及到江州百姓,人们为感恩这位父母官,特将景星湖改称为甘棠湖,称李渤筑的堤为甘棠湖堤。

  然而,许多九江人往往把湖中间的小坝(即南门堤),说成是李渤的甘棠湖堤。清同治《德化县志·水利》甘棠湖堤条目载:“李渤筑,即今新坝”。而在南门堤条目下是这样记载的,南门堤即胡公堤,司李胡宗虞修筑。据此,笔者认为,湖中央所筑的南门堤,又叫小坝,是明末清初的司李宗虞所筑;而今天的庐山路,又叫新坝,是李渤所筑,叫甘棠湖堤。

  话说回来,李渤对年轻时隐居读书的白鹿洞十分眷恋。他任江州刺史后,对白鹿洞旧居进行了修缮,广植花木,增置亭榭,扩充规模。从此,白鹿洞遂成为庐山的一处名胜。也为庐山国学和白鹿洞书院创建奠定了基础。

  李渤是一个热心办教育事业的官吏。他在江州任上,除了恢复白鹿洞的旧居以外,还创办了景星书院和李渤书堂。宋代文豪苏轼曾在甘棠湖畔赋诗赞扬李渤“读书匡庐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红叶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清顺治德安县知县马士宏有《题李渤书堂》诗:“江州刺史有书堂,迤幽群峰绕夕阳。蝌蚪水田池漠漠,云烟鸟迹晚苍苍。当时白鹿高贤去,无恙青山古道长。父老何人知旧迹,担囊又问使君乡。”

  李渤在江州执政虽然不到两年,但江州的百姓对他的政绩却有是感念不忘,在江州人民的心目中,李渤的人格是多元的,他既是文化名人、诗人、学者,又是封建王朝的名臣,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官,因而纪念他的设施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甘棠湖、甘棠湖堤外,还有烟水亭中的五贤阁,南门湖堤上的思贤桥,以及白鹿洞书院的先贤祠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白鹿洞
   第A3版:花径
   第A4版:综艺
都府巷与督府巷
李渤与江州
文物 能说话的历史
两个名人与庐山的一栋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