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物 能说话的历史

——写在“国宝档案”开栏之时
汪建策

  岁末年初,当我打开九江地区馆藏文物数据库时,数以万件(套)的馆藏文物名录跃然在我的眼前。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宝贝”,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因为,它们陪伴着我走过了近四十个春秋。 

  寒来暑往,花开花落。“文物”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不再是陌生的遥不可及的东西了。盛世收藏,已经成为当下人们厚实自我、丰富生活的一种精神追求。它是物质生活丰富后的必然表现,印证了先哲管子所说的“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的朴素道理。 

  感谢九江日报《长江周刊》专门开辟“国宝档案”这个栏目,并邀请我做栏目主持。通过这个栏目介绍九江现有国宝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让读者领略九江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九江,这个位于赣北之地,长江南岸的重镇,因其占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文物遗存,在江西都称得上是“先行者”与“富有户”。从九江十余家国有博物馆所收藏的各类文物看,类别较为齐全。时间跨度上溯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所藏的文物,既有国家文物鉴定专家组确认的一、二、三级珍贵文物,又有堪称“国宝”级的重点文物,文物的数量之多,分量之重,在江西都算得上是“文物大市”。 

  一件文物,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这些文物既有各个时代中国文物的普遍性特征,又有地域文物的个性表现,是中国历史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市博物馆收藏的东晋“东林寺乞米”灰陶罐,它既有同时代中国灰陶工艺制作的共性,同时又有九江名刹“东林寺”对这件器物用途的指向性,附着在器物上的“东林寺乞米”铭文告诉我们,这件千年前的历史文物,曾经是东林寺僧人用来“化缘”与“施舍”的专门器具,它讲述了一段1700年前僧俗之间往来对话的往事。又如,已经被历史尘封了的传统照明用的植物油“瓷灯”与近代兴起的以矿物煤油为燃料的近代“马灯”,表象的背后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更能够折射出东西方之间,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转型的历史进程。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历史与人文旧事,在无声地讲述着它们的曾经与过去。那些远逝的历史需要我们去寻找,去叩问,还其本来的“真身”。这也许就是“文物”的魅力所在吧! 

  考古资料证实,新石器时代九江就有先民活动的遗迹:修水的“山背古文化遗址”,不仅发现了赣北远古时期人类活动的居住实例,还出土了大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为我们厘清和研究赣北地区历史文化源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1988年发现的瑞昌铜岭铜矿遗址告诉我们,长江流域是中国古老矿山和铜冶遗址的集结地。铜草花下深藏的宝藏为商周青铜文明的确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铜的根基,也让九江成为朝廷的造币厂,有了财富符号的象征意义。 

  随着西汉初年江西行政区划的设定,豫章郡及其下辖的十八个县,奠定了江西地区早期的行政雏形,拉开了江西城池史的序幕。两千多年来,九江从柴桑、浔阳、德化一路走来,因其扼守军事要冲之地,其间又有过“湓口”、“半洲”的城池称谓。自然造化,恩宠于斯,名山,名湖,名江,名城相汇于此,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舟车辐辏、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是中国历史发展中无法绕开的地方。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九江总能够在这川流不息的长河中,不时地激起几朵耀眼的浪花。一件件看似冰冷却饱含温度的文物,从不同的角度把九江千百年来的历史演进、重大事件、人文风情,无声胜有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艰难与辉煌;从绵延不断的文物遗存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远古居民的劳作身影和生活炊烟;青砖灰瓦,纺轮网坠,铜镜石砚,油灯瓷盏,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千年发展的生活长卷。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不加修饰却很真实的历史教科书,是乡愁永恒的生动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写在“国宝档案”开栏之时
~~~——写在“国宝档案”开栏之时
~~~——写在“国宝档案”开栏之时
~~~——写在“国宝档案”开栏之时
   第A1版:头版
   第A2版:白鹿洞
   第A3版:花径
   第A4版:综艺
都府巷与督府巷
李渤与江州
文物 能说话的历史
两个名人与庐山的一栋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