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荣和
九江名山名水交汇,具有大自然赋予的钟灵毓秀。2000多年来,九江山水不仅哺育出了陶渊明、黄庭坚、江万里、陈三立、陈寅恪、李烈钧、许德珩、袁隆平等一代代成就卓著的本土历史文化名人,也吸引了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周敦颐、朱熹、康有为等诗文巨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和论著,与九江美景融为一体,很多描写九江美景的诗文都被列入教材内容。据统计,仅现行大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九江的课文就有21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去来兮辞》,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琵琶行》《大林寺桃花》,苏轼的《石钟山记》《题西林壁》,周敦颐的《爱莲说》等等。此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也有许多章回的内容描写了九江的景点。
“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是九江最璀璨的明珠,最耀眼的光环。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儒释道文化,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前来驻足,寄情山水,揽物抒怀。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如今妇孺皆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早在小学时就能从教科书里读到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如今的秀峰,景在人迁,处处可见后人对前人追捧与景仰的物痕。一代一代人的智慧与山间释怀的旷怡情结,正如庐山瀑布之恢宏与滔滔不绝。在这里,你会情不自禁地去想象和理解诗仙李白那发自内心的感慨:“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首《题西林壁》,借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而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以启示人们的思考与顿悟。从教科书到实景,往往让人更能明白诗中的内涵和铭刻更为深刻的记忆。
在庐山西麓,西林塔高高耸立。西林塔下,有建于东晋时期的西林寺。自晋以来,寺毁了又建,建了又毁,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却是千古不朽的风景。由此看来,文章才是风景中的风景,是风景中的风骨和灵魂。诗人让我们明白了身在庐山之中,视野若被峰峦局限,看到的只是一峰一峦、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会带有片面性。游山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何尝不是如此。
苏轼在九江还留下了一篇千古名篇《石钟山记》。一贯崇尚自然,摆脱束缚的苏轼,对文章力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石钟山记》自然而然达到了“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对石钟的一番叙述描写之后,苏轼因质疑前人臆断而亲力亲为的精神是留给后人探寻事理的一盏明灯。石钟山位于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的石钟山,历代除兵家必争之外,还引无数文人雅士来此观光赏景。
要说与九江情结最深的当属陶渊明、白居易和周敦颐。陶渊明是地道的九江人。白居易和周敦颐都在九江为官,仕途虽不尽人意,但九江这块热土都让他们尽情抒怀自由驰骋,诗人的名字也因此被历史永远铭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去来兮辞》都是教科书里的经典名作。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第一人,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少年时“猛志逸四海”,中年后“性本爱丘山”,归隐庐山脚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如此超脱的境界,自会构筑自己理想的桃花源。在庐山南麓的陶氏后裔居住的栗里村旁,有一块“醉石”横卧山崖溪涧。相传陶渊明归田后,常爱嗜酒,醉后便仰卧石上,久而石上磨出人影,人称“醉石”。石上赫然刻有朱熹书写“归去来馆”四个字。《南史》载:“先生弃官归,亦常往来庐山中,醉辄卧石上,其石至今有耳迹及吐酒痕焉。”醉石周边,已被开发成景区。
白居易被贬于九江是他从政生涯中最为挫折的时期,他心生感慨:“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但他从不气馁,是九江的深情厚谊给了他人生最大的慰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道出了人间四月春去芳尽,无须惆怅和伤感,九江的庐山依然春和景明,桃花盛开。富于情趣的大自然因地造势不同而时节迥异,平淡之中却意境深邃。即便愁绪满怀,也会在登临之时心花怒放,喜出望外。大林寺是庐山数百座寺庙之一,如今寺没草长,难觅其踪,但后人在庐山如琴湖畔的花径所造白居易草庐不失人间春色,芳菲迷人。
本想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白居易,在一个瑟瑟秋夜,漫步浔阳江头,听沦落江南的长安歌女凄切婉转的琴声,不免感伤自己的漂泊沉沦,于是奋笔疾书,写下一首长达六百一十六字的长诗《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人生的悲凄,世态的炎凉,九江的萧瑟秋风,把同命相怜的心吹得更亲更近。九江的琵琶亭立于九江大桥南岸,面临长江,背倚琵琶湖和白水湖。历代屡经兴废,现如今修葺一新,亭中最为闪耀的当属刘海粟题写的“琵琶亭”金字大匾额和毛泽东珍贵墨迹《琵琶行》巨幅贴金大理石碑刻。“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如今的琵琶亭,岁月拂去了诗人悠悠伤感,却给后人“一曲琵琶说到今”的深深怀念。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足见北宋这位理学家清廉正直、襟怀淡泊、洁身自爱的高尚人格。
周敦颐在任南康知军(治所在今庐山市)时,在府衙旁挖了一口池塘,种植莲花。他常于池畔赏花品茗,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后来朱熹任南康知军时,为表达对周敦颐的仰慕,重修了爱莲池。这池中莲花,穿越了历史的时空,每逢盛夏依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毛泽东《七律·登庐山》给世人展示了庐山时代的气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山已修建了北山公路,结束了靠步行登山的历史。毛泽东从九江出发沿北山公路盘旋而上,举目远眺,长江滚滚东逝,环顾山下,田园阡陌,炊烟袅袅,恍若置身蓬莱仙境,鄱湖万顷,碧波荡漾,青山云海,尽收眼底。于是,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气势之磅礴、景象之妩媚、神采之飞扬,让人叹为观止。如今登庐山,除北山、南山有登山公路外,石门涧与秀峰、五老峰还都有索道。毛泽东的诗气势恢宏、境界辽阔。
历史的时空纵有万般美好,若没有后人一代又一代的精心呵护和传承,美好的自然与人文也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九江的智慧,在于让这些在历史长河中闪烁过灿烂光芒的文化与自然景观近乎完美地保存了下来,这些美丽的景观,在百年,甚至千年之后依然不失光彩。这是九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历史名人的尊重,对人类智慧的尊重和珍惜。
九江的情怀,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更多智慧的脚步;九江的胸襟,拥抱人类文明的薪火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