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眼桥

  早就听说在星子县与都昌县之间的鄱阳湖水底,隐藏着一座神秘的桥。冬季鄱湖水位特别低的年份,当湖水褪去时,才会显露出它神秘的真容,让我心心念念了很久。

  元月中旬,正是水瘦山寒的季节。便约了几位有趣的朋友一同前往,驱车一个多钟头便到了湖畔。

  立于沙丘上远眺前方,薄雾中匡庐起伏逶迤的影子若隐若现。鄱湖那烟波浩淼,湖光潋滟,宛如仙境般的纯净唯美已荡然无存。黄沙垒垒,湖水浅浅。沙簇拥着水,水依偎着沙。裸露于眼前的湖底连片沙地,却给了我一种狂野如诗,静若处子的印象。莽莽苍苍,仿佛有置身在弱水尽头居延海秋色里的错觉。

  风过沙坡,留下细细的波纹,原来风的脚步也可以这么轻、这么柔,柔到不忍心在风的脚印上落下我的足痕。暖阳照在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已白化的贝类躯壳,散落在沙滩上,好似天空翩然飘下的朵朵雪花,莫不是一群纯洁的精灵。远远望去,这座传说中的桥就像一条长龙,横卧在干涸的湖床上,蜿蜒的身姿纤细绵长。随着视线向前移动,它的身躯也渐渐消失在我目力的极限中。

  陪同的友人告诉我,在他们当地,稍微年长些的人都知道一个传说。说是在明朝崇祯年间,都昌一户渔家的英俊少年,爱上了对岸星子一位勤劳聪慧的美丽姑娘,捕鱼让他们在湖面相遇、相知到相爱。从此,渔网便是他们心中的千千结,双桨给予了动力与方向……

  丰水季节,不管有多大的狂风暴雨,多险的风急浪高,也难阻挡少年摇桨划船去探望深爱着的姑娘。可到了枯水期,湖床淤泥深险,即便有在泥泞中跋涉的勇气,也不能保证就可以安然顺抵。一想到多日未见的心上人,他就寝食难安,油盐无味。于是,便萌生了要在湖床上修建一座桥的想法。

  不多日,少年就为自己的想法付出了行动。他每天早早起床去大山深处开采石材或是砍伐松树运到湖边,准备把木桩夯实于湖底,搭起木架,铺上石条。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起早贪黑,不顾饥渴,可终究是积劳成疾,几次累晕在冰冷的湖床上。

  他的执念深深地感动了十里八乡的邻里乡亲,也渐渐传到了崇祯元年进士,主教白鹿洞书院的钱启忠先生的耳朵里,他甚为动容,便号召大家集资建桥,百姓也都积极响应。历时五年,终于建成了一座长2930米,宽1.2米,桥底由松木支撑,桥面用长条花岗石铺成的长桥。后来,人们亲切地把这座桥称为钱公桥,也叫鹊桥、连心桥。因桥下留有983个泄流孔洞,故此又称之为“千眼桥”。

  从此,这座因爱情应运而生的桥,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就成了枯水期两岸人民往来最为便捷的必经之路。四百多年的时光里,千眼桥像是早已和两岸舟船达成了默契的老纤客。涨水时节,舟船承接往来的乡亲。枯水时期,再由自己来延续两岸往来的通畅,免去了百姓在冬季湖床上淌水踏泥的不堪之苦。

  听着友人的述说,不觉中已行至桥的中段,面向恢宏的湖底景色,油然心生感慨。现如今,现代化高速公路、国道、乡村道路的建设,以及架起的公路大桥比比皆是,与这些相比,千眼桥的通行能力已弱化到几乎可以忽略。但它承载着先民们的勤劳、智慧和勇气,却是我们不可忽略的精神瑰宝。它不仅彰显了民心向善的人性光芒和力量,更是两岸人民心目中抹之不去的爱情象征,是真挚与善良的伟大图腾。

  冬日的太阳确实落山早了些。面对暮色向晚、饱含着诗情与浪漫故事的千眼桥,我仿佛听见独轮车在石条上滚滚而行的吱呀声,莘莘学子在月色下疾疾而去的步履。看见挑起担担布匹,背着筐筐茶叶、箩箩的稻谷在晨曦里匆匆而往的身影,依稀还看见少年迎娶新娘子的玲珑花轿在唢呐的欢曲中正迎面向我走来。一张张质朴的美好画面犹如时光的胶片,在我脑海里掠过,穿越在尘封久远的岁月里……

  这岁岁冬季干涸的鄱湖就像是母亲敞开的胸膛,她给予了两岸人民最无私、最温暖的拥抱。爬上湖岸,回望这座成就了一段人间佳话,至今还依然默默地泽福着两岸人民的千眼桥,心底又瞬间涌起一股暖流来。旁边高耸入云的风车在暮色中变得模糊的身影,恍若是传说中那位英俊少年的化身,在此守护着鄱湖,陪伴着千眼桥。

  上车良久,脱缰的思绪才不情愿地被牵回到现实中来。我在想,下回再来时,又会是在哪一个冬季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白鹿洞
   第03版:花径
   第04版:综艺
盘到树上去
水 岸
蜻 蜓(外二首)
想起了奶奶
落星墩 (外一篇)
一个人的天空
千眼桥
没有一场雪死于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