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描写撷英·阳光

  ■ 伍 穆

  1、初升的太阳

  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太阳就挂在教堂那尖尖的屋顶上。这是一天里第一茬阳光,鲜嫩,洁净。等到那阳光越过一座座峁梁,越过一个个地坑院,从村东走到村西的时候,就会沾上太多的烟尘,太多的饭香汗腥尿臊粪臭味儿,就变成了一堆世俗的东西。现在太阳才刚刚升起来,所以那阳光鲜嫩洁净得像刚出土的韭菜。阳光照耀着人们,在他们的脸上身上粉了一层金子一样的亮色。(安琪《乡村物语》)

  【点评】将初升的太阳隐喻为一个初生的孩子,鲜嫩、洁净,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又比喻成“刚出土的韭菜”,无比新鲜。作者还将白天乃至傍晚的阳光与之对比,以增强映衬效果。结尾的“粉”字在修辞上属于转类(将名词用为动词),暗示有化妆的效果。

  2、早晨的阳光

  那时她刚刚起床,站在从东边窗户半开的窗帘间挤进来的一线早晨的阳光里,拨拉着自己身上粉红色的毛绒睡衣上不知道从哪里沾上的那些短短的绒毛。空气中无处不在的灰尘和雪花一样旋转飞舞不明来处的毛絮,环绕在她周围,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周李立《蔬菜花束》)

  【点评】早上的阳光是斜射的,在周围较暗的环境下,光线中的灰尘与毛絮的旋转飞舞,才清晰可见。动词“挤”的使用,化静为动,显示了朝阳的蓬勃活力。

  3、海上日出

  一个金红色的圆边冒出来,世界变得清晰了;那圆边升腾着,扩展着,变成大半个金红色的圆,于是,大海被煮沸了,火球在升腾,她要剥离和跳出大海的母体,飞向广阔的天穹。大海母亲恋恋不舍地拥抱着这个刚分娩的婴儿不放,于是这金红色的圆球的下半部被拉长了,变形了,像一个巨大的、站立着的金卵。最后的粘连剥离了,那伸长的下体渐收拢,脱开了母体,腾地跳向空中,骤然射出万道金线。(邓刚《迷人的海》)

  【点评】海上日出,不只是光线的变化,太阳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由“圆边”,到“圆球”,再到“金卵”,最后腾空一跃,放射出万道金光,描写层次分明。想象中把大海比作母亲,旭日自然成为“刚分娩的婴儿”,这是一种“合喻”,使画面更有意境,昭示了新生的事物蕴蓄着无穷生命力的哲理。

  4、雨后的太阳

  太阳居然在沉落前的顷刻出现了。

  油麻地的人已经多日不见它了,现在见它在天边晃悠,不免有点儿激动。这太阳几天不见,仿佛变得年轻了许多,也更神气了。因是将要落去的太阳,还显得非常的温柔可亲。大概是大水映照后的效果,这太阳似乎在这几天时间里静悄悄地发育着,显得比以前丰满。(曹文轩《天瓢》)

  【点评】太阳的出现,与文中的鸽子同样渲染了温暖的气氛,是对苦难中人们的一种安慰。

  5、正午的阳光

  日头已经高了,正正地照下来,水似的洗去了所有的颜色,树、路、行人都成了白花花的一片。知了扯裂了嗓子,锯子似的锯着人的脑瓜仁子,肉屑飞了一地。(张翎《唐山大地震》)

  【点评】正午的阳光,由于光线强烈,颜色也发生了变化,所有事物都成了“白花花的一片”;知了正午的叫声格外响亮、强烈,使用了夸张、通感的修辞。

  6、夕照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地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

  【点评】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描写夕阳下的事物。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出我们平常不曾注意的细节,如“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分明”,这些东西被夕阳辉映,变得富有生气,具有立体感,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冯骥才有绘画天赋)。作者独具慧眼,把夕照下的景物描绘得无比美好。

  7、夕阳的金辉

  渐渐地,走向了夕阳下坠的方向。只见一片扇形的金辉从天的尽头透射出来,热烈而炫目,如同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问候。低垂的天幕上,一层橘黄,一层淡蓝,一层粉红,相互衔接错溶着,交相辉映、缤纷如画,仿佛一匹鲜艳夺目的巨幅锦缎。远处,大约是西山吧,在夕阳的金辉中,轮廓分明地坐落着。但山的颜色,已不是黛青、已不是翠绿了,而是灰蒙蒙的,笼着薄雾一般——随着黄昏的降临,西山似乎是睡意朦胧了。(斯妤《小窗日记》)

  【点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写出了夕阳西下时光线的变化和色彩的缤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白鹿洞
   第03版:花径
   第04版:综艺
且喜庐山有“郑笺”
描写撷英·阳光
贾浅浅的诗并不浅
我参加了“理想和青春”夏令营(下)
文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