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参加了“理想和青春”夏令营(下)

  ■ 董学柏

  青春的闪光

  夏令营期间,各地营员各抒己见,畅聊理想抱负。有的矢志科研,欲以创新助力祖国科技腾飞;有的向往讲台,盼用知识点亮学子希望。知识竞赛中,思维火花四溅,激烈角逐。抢答、辩论环节,尽显深厚学识与敏捷思维,令我深感学无止境,进而奋勇向前。

  7月26日,我有幸成为三名大学生代表之一,接受中央电视台二套栏目组专访。首次面对央视媒体,起初难免紧张,片刻后便渐入佳境,自信从容。我围绕理想、目标、青春、奋斗、奉献等话题侃侃而谈,30分钟的采访一气呵成,记者非常满意。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老师赠予我一个笔记本,并题字勉励:祝董学柏同学努力学习,勤奋工作,鹏程展翅,成为青年人的榜样。

  7月24日,黄河之滨的13名营员发起“扬子江上话黄河”文艺沙龙,共商黄河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诸多新颖且具学术价值的设想应运而生。次日,建筑工程院校的15名同学组建“21世纪托拉斯联邦筑工程协会”,曾在全国青年发明创造赛中以桥梁设计摘得桂冠的上海中学生刘莹出任会长。此协会旨在与全国院校及设计部门横向联合,推动我国未来立体建筑发展。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85级硕士研究生、“发明协会”副会长李笑,其研制的“工JB03”新型工业洗仪,当时年盈利超300万元,为现代化建设立下殊勋。他提出的院校发明协会横向联合倡议,亦获全体营员一致拥护。这些事迹《文汇报》均有详细报道。

  时代的脉搏

  重庆,作为首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城市,高楼栉比,交通繁忙,一片繁荣盛景。其间,我们走访重庆钢铁公司与嘉陵摩托车厂。曾面临困境的工厂,被改革春风拂过后重焕生机。嘉陵摩托厂年创汇逾千万美元,纳税超7000万元,职工年均收入达1600元,业余文化生活亦大为改善。厂长感言:“中国,改革乃唯一出路,唯此方能兴国安邦,振兴中华。”

  重庆之行,如夏令营中璀璨亮色。山城魅力独特,韵味悠长。参观两厂,深感改革伟力。重钢烟囱林立,机器轰鸣,四处可见工人们带着欢喜的忙碌身影。嘉陵摩托厂现代化流水线有序运转,品质管控精严,传统制造业于改革中生机勃发,攻坚克难,产品畅销国内外,彰显中国品牌崛起之势。

  漫步重庆街头,城市脉搏强劲可感。大厦林立,市井繁华。市民热情好客,质朴勤劳。与之交谈,聆听城市变迁,我真切地领略到改革在全国各地带来的变化,对国家未来满怀憧憬与信心。

  终生难忘的生日

  在7月24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于夏令营中度过了意义非凡且刻骨铭心的22岁生辰。

  当天,夏令营的领导偶然得知是我生日,便迅速地筹备起来。他们精心购置了生日蛋糕,用心准备了生日礼品,还为我操办了一场别出心裁、充满温情的生日晚会。在晚会上,营长叶云同志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了我的情况。当提及我来自江西这片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的土地时,全场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热烈掌声。那掌声,不仅仅是对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先辈们的深深崇敬与缅怀,更是饱含着对当代江西人民的深切期望与鼓舞。

  在场的夏令营负责人,《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与《文汇报》的负责人和新闻记者,营里的50多位学员纷纷热情地向我赠送了各式各样独具心意的纪念品,有精致的笔记本、实用的钢笔、丰富的图书,还有小巧的书签。这一天,于我而言是生命中的一个全新体验,是我首次度过如此充满仪式感的生日,也是初次品尝到曾经只存在于听闻中的生日蛋糕。从此,蛋糕的香甜气息,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那天,大家兴高采烈地载歌载舞,为我送上最真挚、最美好的祝福,我沉浸在无尽的感动与幸福之中。叶云营长亲切地邀请我向大家介绍江西的风土人情。我兴致勃勃地讲述了江西的庐山之秀、景德镇之韵,着重描绘了九江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众人皆听得如痴如醉。许多营员满怀热忱地表示,毕业后一定要踏上江西这片土地,亲身去感受它的魅力与沧桑,更要努力争取机会在江西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助力老区的发展与振兴。时光流转,在之后的38年岁月里,先后有70多位营员不辞辛劳地来到江西,而我亦怀着感恩与激动之心,奔波于几十公里乃至几百公里的路途前去与他们相聚。每一次的重逢,都洋溢着温馨与喜悦,那些美好的瞬间,至今仍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当夜,我躺在床上,思绪翻涌,难以成眠。我暗自思忖,自己生于江西,已然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生命的四分之一时光。我不停地问自己,22年来,我为江西人民做了些什么?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又能够为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贡献些什么?不知若干年后,在记载江西人的辞典之中,是否会有属于我的一席之地,是否能留下我曾努力奋斗过的些许痕迹?

  最难忘的别离

  愉快而充实、难忘且短暂的夏令营生活,终究还是悄然走到了尾声。

  7月29日晚,散营会的现场被浓浓的离愁别绪所笼罩。许多营员忍不住潸然泪下,泣不成声。所有的营员紧紧地围坐在会议室里,谁也不愿率先离开,仿佛这样就能让时光的脚步放缓,就能让离别的时刻晚些到来。没有人有心思去睡觉,大家一起倾心交谈,互诉衷肠,纷纷在彼此的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饱含深情的留言与祝福。

  面对120多位营员热切诚挚的留言请求,我心中感慨万千,灵感如泉涌,迅速且用心地完成了每一份留言。那些留言在营员们之间争相传阅,有的营员被其中的深情所打动,甚至当众深情朗诵,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温度,传递着大家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也第一次经历了被60多名女营员逐个拥抱的感人场景。那些拥抱中,没有丝毫的杂念与非分之想,只有纯粹而真挚的情谊与不舍。在一位营员的笔记本上,我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承蒙上天眷顾,让你我得以相识相知,使我们的世界从此多了一份珍贵的友谊与深深的牵挂。尽管明天的离别或许意味着难以再见,但我们无须过度伤感,而应微笑着面对明天,勇敢地拥抱未来,如此方能不辜负我们今日的美好相遇与心灵相通!”这段话后来被那位成为记者的女营员收录进了她所著的一本书中,成为永恒的纪念。

  次日,在重庆火车站,离别时刻的悲伤氛围愈发浓烈。120多名同学紧紧地抱在一起,现场只听得见此起彼伏的哭声和饱含深情的告别祝福声。令人动容的场景引来了众多路人的驻足围观。有的营员沉浸在离别的悲痛中难以自拔,在火车站足足停留了4个小时之后,才带着满心的惆怅与不舍缓缓离去。两名重庆本地的营员不辞辛劳地将每一名营员都送上公交车,一直陪伴着大家抵达火车站、码头,确保每一个伙伴都能顺利踏上返程之路。后来,一位名叫刘燕的营员在给我的信中写道:“那一天,我仿佛将一辈子的眼泪都倾尽而流,哭到了极致。”

  在散营前后的那几日里,我的内心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无法平静。我强忍着不让泪水滑落,因为我的脑海中始终回荡着一个营员发人深省的话。来自北京市十五中的高菁在临别赠言中写着:“世间万物,皆有聚散离合,正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对于离别本身,我并不感到恐惧与害怕,真正让我心生畏惧的是,岁月的流逝与世俗的纷扰或许会渐渐磨灭你的才华与锋芒,人情世故的繁杂或许会无情地破坏你内心的真诚与坦率。唯愿你能早日成才!只是,你真的能够做到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白鹿洞
   第03版:花径
   第04版:综艺
且喜庐山有“郑笺”
描写撷英·阳光
贾浅浅的诗并不浅
我参加了“理想和青春”夏令营(下)
文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