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兴因庐山发 好为庐山谣

——《庐山组曲》作者鲁茨家族后人跨越时空的“回家”之旅
  牯岭美国学校旧址前合影。

  南昌音乐会后合影。

  艾伦及家人获赠“我们都是庐山人”的书法作品。

  南昌音乐会现场。

  ■ 陈晖

  2024年11月15日晚,南昌保利大剧院内,悠扬的乐章缓缓流淌,《庐山组曲》再次奏响。这是自1987年该曲交响乐版在北京音乐厅首演后,时隔37年的又一次盛大呈现。弗朗西斯·鲁茨家族的后代应邀出席,与观众一同感受了这段跨越时空的音乐旅程。

  《庐山组曲》的故事

  《庐山组曲》的故事并非始于1987年。它的第一次奏响要追溯到更早的1972年。那一年,中美外交的坚冰初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同年10月,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出生在庐山的美国人弗兰西斯·鲁茨与她的丈夫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双钢琴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庐山组曲》首次以双钢琴的形式亮相,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当年,弗朗西斯接到周恩来总理邀请她赴华举办音乐会时,庐山往昔的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她立即着手谱写《庐山组曲》。音乐会前两周,她与丈夫回到出生地庐山,开启了一场朝圣之旅。这座承载着她童年美好记忆的神圣之山,始终是她灵感的源泉。在庐山,她完成了这部倾注心声的组曲,不仅表达了对庐山的深情、寄托了那些曾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侨民的共同情感,也表达了她历经人间沧桑后,对世界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从1972年的双钢琴首演,到1987年的交响乐版首秀,再到2024年的南昌重现,《庐山组曲》不仅是一段音乐的传承,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理解,也寄托着对和平与美好的共同向往。

  艾伦的祖父和父亲都出生在中国,曾在牯岭美国学校就读。她的祖父在哈佛大学取得医学学位后,毅然返回中国工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与家人仍坚守在中国,直至1951年离开。受家族影响,艾伦从小对家族在中国的故事充满兴趣。她说,全家人都因姑祖母弗朗西斯而热爱音乐。弗朗西斯曾在她家的客厅为他们演奏《庐山组曲》。高中毕业那年,艾伦在电台听到这首曲子,才真正明白它对家族的意义。

  1988年,几位出生在中国、在此生活的长辈相继离世,艾伦肩负起整理家族史的重任,这一做就是30余年。她早已深深爱上中国,爱上庐山。一位中国朋友为她取了“吴美庐”的中文名,她十分喜爱。几年前,她开始撰写家族史,并将书名定为《庐山组曲:一首跨越中西方文化的恋歌》。2023年,这本书在美国出版,展现了鲁茨家族四代人对中国的赤子之心。

  2024年4月,江西省赴美民间交流代表团在旧金山与艾伦签署了重奏《庐山组曲》的合同,这一举措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传承,更是一次跨越太平洋的文化对话。时隔半年,《庐山组曲》在南昌的舞台上再度奏响。这场音乐盛宴的成功,是各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晶。

  南昌音乐会 感受历史脉动

  当《庐山组曲》在南昌保利大剧院内回荡时,仿佛时光倒流,观众不仅听到了音符的跳动,更感受到了历史的脉动。此刻,艾伦·鲁茨的眼泪夺眶而出。这位鲁茨家族的档案管理者,身着精心挑选的旗袍,与家族成员一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多年夙愿,终得圆满。她动情地说道:“我想弗朗西斯会非常荣幸《庐山组曲》能在中国再次演奏,中国是她的家,她非常喜欢它,她热爱中国人民。”

  《庐山组曲》南昌音乐会由费城交响乐团的部分音乐家和南昌交响乐团联袂呈现。1973年,受周恩来总理邀请,费城交响乐团来华演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个访华的美国乐团。弗朗西斯正是此次文化交流的建言者和推荐者。她不仅打消了乐团成员的疑虑,还建议在返场时演奏中国曲目,将音乐会推向高潮。2023年,费城交响乐团来华演奏50周年纪念音乐会在北京举办。50余年来,费城交响乐团始终在中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次与弗朗西斯的《庐山组曲》的交融,更显意义非凡。音乐超越了语言与国界,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鲁茨家族的故事,如同一曲悠扬的恋歌,串联起中西方文化的深厚情谊,也见证了历史的绵延与传承。

  此次中国之行,艾伦和姐姐阿普里尔带来了她们的儿子——两位“00后”青年卡特和洛根(中文名吴洛仁)。在中国听到《庐山组曲》的演奏,洛根感慨道:“激荡在你心中的历史感是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我期待着当我们去庐山时,会有相似的感觉,在那里能体验到与庐山、与家族间更深层次的关联。”卡特则说:“我们家族有详尽的家族史,我看过许多老照片。我很想亲眼去照片中的历史发生地,看看我们的家族怎样从那里走来。”

  跨越时空的“回家”之旅

  第二天,音乐会的余音未了,艾伦携家人前往庐山,开启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回家”之旅。庐山,这座容纳着家族记忆的圣山,以其苍翠的松柏、缭绕的云雾,迎接这群远道而来的游子。

  在庐山,他们踏着祖辈的足迹,来到了鲁茨家族的旧居门前。尽管这是艾伦第二次站在这里,泪水依旧不由自主地滑落。这个地方,对她而言,不仅仅是一栋建筑,更是家族三代人记忆的载体,是灵魂深处的情感寄托。艾伦轻轻抚摸着门前那棵高大的厚朴树,向家人讲述着它的故事。这棵树,是在弗朗西斯出生时,她的父亲亲手种下的。他称它为“希望”树,寄托着对下一代的期盼,对未来的无限憧憬。100余年来,这棵树无声地见证着家族的传承与岁月的流转。

  庐山的美国教堂,是弗朗西斯父亲曾经工作的场所。1933年,他在这儿为次子洛根医生主持了婚礼。那个夏天,大家庭齐聚在庐山,留下诸多温馨瞬间,被相机定格成一张张珍贵照片。时光悠悠,教堂的外观一如当年,静静伫立,见证岁月变迁。它的旁边,当年种下的一棵小银杏树茁壮成长,已然高耸入云,与那有着百年历史的别墅相互映衬,成为如今新人们拍摄婚纱照的热门打卡胜地,续写着幸福与美好的故事。

  牯岭美国学校旧址,曾是弗朗西斯的母校,也是鲁茨家族两代人求学的摇篮。如今,它已化身为一家充满故事的酒店。走进酒店大堂,墙上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百年前的往事。这些外国学子在庐山的求学经历,虽然只是他们人生轨迹中的一小段,却让他们成为中美民间交流的见证者与推动者。这份穿越时空的情感与责任,至今仍在延续。

  庐山的外国人墓地,曾是许多无法归乡的外国侨民长眠之地。如今,这里只剩下松柏环绕。弗朗西斯的母亲在庐山度过了最后的时光。令家人欣慰的是,她是在家族第三代成员出生几天后离世,安葬于此。鲁茨家族成员在一棵树下献上鲜花,缅怀长眠于此的先辈。此时,上空传来候鸟的阵阵鸣叫,仿佛为这份跨越时空的追思而来。卡特向先辈倾诉了此次来中国的感受:“我从未来过中国,我是一个年轻人,一句中文都不会说。但就像100年前我的家人一样,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善意,被许多人迎入家中,像朋友一样交谈。这真的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触动了我。”当大家准备上车离开时,他依旧伫立在路旁,远望不愿离去。

  五老峰,这片自然胜地留存着鲁茨家族先辈的足迹。细雨如丝,雾气氤氲,众人沿着蜿蜒山路奋力攀爬,终至五老峰的第一峰。遗憾的是,他们未能像祖辈当年那般,将鄱阳湖的波澜壮阔尽收眼底。在云雾的朦胧笼罩下,他们触摸到先辈就读学校最后一任校长为一位中国人的善举所镌刻的英文石刻。那一刻,他们指尖摩挲着那历经岁月的文字,仿佛能真切感受到跨越时空而来的善意与温情。

  “一千级阶梯”,如今的好汉坡,涵盖了无数外国侨民的记忆。它是他们离开平原的酷暑与疾病,通往世外桃源的必经之路。即使只是漫步于最上方的平路,鲁茨家族的后人也能真切感受到祖辈们曾有过的气息。《庐山组曲》中关于登山之路的乐章,此刻也在他们心中奏响。艾伦的姐姐阿普里尔(中文名吴亮光)感触更深。弗朗西斯用过的钢琴至今仍摆放在她家中,她自幼听着《庐山组曲》长大。这已是她第三次来到庐山,她说:“每次来到庐山,都如同回到了自己的家。”

  作为鲁茨家族第五代成员,洛根和卡特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第一次来到庐山。这个在家庭聚会中时常被提及、在家族档案里反复出现的地方,终于真实地展现在他们眼前。一时间,他心中百感交集,仿佛穿越了时空,与祖辈的记忆相连。洛根从小在弗朗西斯留下的钢琴上练习,出生于龙年的他,不仅勤奋学习中文,还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次中国之行让他对家族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我走进这个故事,并非出于自己的选择,但我全心全意地拥抱它。我认为继承家族的传统,建立友谊的连接,不仅是作为家族成员的责任,也是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洛根的言语中透露出一种使命感,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家族精神的重任。

  卡特则略显腼腆,但对这次中国之行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他说:“我以开放的心态来了解和学习。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同龄人。我们分享彼此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发现大家竟如此相似。”卡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来中国之前,他一直希望拥有一个自己喜欢的中文名字。在庐山,他如愿以偿有了“吴忧仁”这个名字。“仁”为儒家五常之首,与他表哥洛根的中文名共用一字;“忧”取自“先天下之忧而忧”,寓意着期望卡特作为鲁茨家族的后代,能像祖辈一样,为中美民间交流贡献力量。

  艾伦一直致力于家族史的研究与记录。她深情地说:“庐山是一座神奇的山,这里曾是我祖辈的家。我们从未真正拥有过她,只是有幸与中国人民一同分享了她的爱。”此次庐山之行,为艾伦收集记录的家族史增添了新的故事。他们专程拜访了长居庐山的外国友人——来自瑞典的乔尼和他的中国妻子安娜。在这对中瑞伉俪租住的百年老别墅里,大家围坐一堂,畅谈起各自与庐山结缘的故事。乔尼眼中闪烁着对庐山的热爱,讲述着他如何被这里的山水与人文深深吸引。这座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别墅,仿佛也因他们的故事而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一刻,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共鸣,在庐山的怀抱中化作一段温馨而动人的乐曲。

  在新建的庐山书房,他们仿佛穿越了时光,走进了历史的深处。这里陈列着包括鲁茨家族在内的20多个国家侨民100多年前在庐山的生活印记——那些古老的别墅照片和它们背后的故事,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温情与辉煌。驻足其间,他们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归属感。此刻,他们也在书房中留下了自己的“回家”心愿。

  在他们下榻的民宿,主人精心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回家”晚会。温暖的炉火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空气中弥漫着热茶与咖啡的醇香,仿佛将冬日的寒意驱散得一干二净。大家围坐在一起,打着节拍唱起那熟悉的旋律——《乡村路,带我回家》。这首歌,曾在四月的美国唱起,如今又在庐山的夜色中回荡,仿佛一条无形的纽带,跨越山海,将中美人民的心紧紧相连。歌声中,无论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热情好客的主人,都在这一刻感受到了“家”的意义——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归属,更是心灵上的港湾。这场晚会,是一次情感的汇聚,更是一次跨越文化与国界的深情对话,让所有人都深深体会到: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中有爱,便是回家的路。

  受朋友的盛情邀请,他们还前往了一座充满中国苏州园林风格的温泉酒店,沉浸于庐山温泉的独特魅力之中。在这里,他们洗去了一路的风尘,沉淀下了满满的温情与感动。临别之际,一位书法家挥毫泼墨,为他们写下了一幅饱含深情的作品——“我们都是庐山人”。这幅六个字的书法作品,为他们的中国之行画上了一个温馨而圆满的句号。它不仅是他们与庐山、与中国人民深厚情谊的见证,更是一份珍贵的记忆,将伴随他们回到大洋彼岸,成为连接彼此心灵的永恒纽带。

  艾伦说:“这次我带来了大量关于中国和家族史的研究。当我以刷新的视角来到这里访问,我感觉对一切产生了深度共鸣。虽然我们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只是小小的一环,但每个人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要光荣地承担起这个责任。”

  鲁茨家族的“回家”之旅,不仅是一次对家族记忆的深情追寻,更是一场跨越文化、连接心灵的温暖旅程。洛根说:“这次中国之行对我们年轻人意义非凡。我们不仅重温了家族与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更亲身感受到了这份情谊的温暖与力量。我们期待,通过我们年轻一代的加入,这份友谊能够继续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发挥更大的作用。”他的话不仅饱含对历史的敬意,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担当。

  作为曾在庐山生活的众多美国家族之一,鲁茨家族的故事是庐山这片土地上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缩影。这些故事生动地证明,即使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人们依然可以携手共进,建立起跨越几代人的深厚友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庐山组曲》作者鲁茨家族后人跨越时空的“回家”之旅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花径
   第04版:综艺
兴因庐山发 好为庐山谣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