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 穆
1、太平洋
克里夫兰号轮船驶入太平洋深处,像黑夜里的光,一排排一朵朵浪花不断涌现。海平线弯曲成弧形,在船的周围连接起一个完整的圆圈,海面微微鼓起。世界只有风。天地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尺度,也失去了季节和时间。(熊育群《来日方长》)
【点评】不到一百字的描写,使我们获得了行驶在大洋上的基本认知。海洋深处所看到的地平线,是文字这种间接的媒介所难以表现的。
2、外海
出来外海,才真正告别了陆地,也才真正懂得:在我们的水陆大球上谁是庄家,而大洋占71%是什么意思。四望无岛无鸟无船空无一物,只有这浅蓝起伏之外,之下,是更多更深的蓝波蓝澜。什么坐标都没有,除了日月。但日月也在移动,不知是什么神力把这双魔球此起彼落,东抛而西接。视界的世界净化成三个圆,水平之圆仰对阴阳之双圆,构成几何学之美学。(余光中《拜冰之旅》)
【点评】外海是指远离大陆的海域,这时海与洋就没有显著区别了。如何描写空无一物的海洋?这需要有更开阔的视界,更穿透的目光,更丰富的想象,更精当的语言。日月运行,在地球上也能观察,但在海洋上的感官不一样。“三个圆”,则是科学与想象结合的结晶。
3、浪潮
第二天早晨,天气阴晦,斜风阵阵,海水变得黑黄浑浊。浪潮一道跟着一道,紧紧衔接,刚掀起锋面,就在顶尖翻花卷浪,咆哮着滚滚而来,迅猛有力地冲刷上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重重叠叠,白浪滔天,形成宽阔、蔚为壮观的浪阵。岸边的游泳者,下海游出几米,即被连续跃起的海浪灭顶,无影无踪,接着,随着冲上来的厚厚潮水的退回,狼狈地出现在沙滩上。(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点评】海潮的描写不可以闭门造车。海水的颜色,海浪的形态,都是实地观察的结果。
4、浪花
浪花只开在海里,海不是池塘,不能滋生大片紫色的、白色的、粉色的花,上帝就把浪花种在海里,海里每一秒钟都盛开着浪花。
有什么花能比浪花开得更巨大,更泼旺,那样旋开旋灭,那样的方生方死——却又有四季不调,直开到地老天荒。
人站在海边,浪就像印度女子的佩然、生响的足环,绕着你的脚踝而灿然作花。
有人玩冲浪,看起来整个人都开在花心里,站在千丝万绪的花蕊里。
把浪说成花,只有中国语文才说得那么好吧!(张晓风《花之笔记》)
【点评】海里每一秒都盛开浪花,旋开旋灭,方生方死,充满生命的张力。作者不是在写实,而是浪漫主义的写意画。
5、海底世界
刚才临海而望的虚净旷大,顷刻从视野里消失,我们像一群不速之客,闯入了一个陌生而神秘的世界。虽然潜艇的窗户是透明的,它的透明却近在咫尺。窗外四野混沌,满目朦胧。潜艇开足了强大的射灯,在一片混沌中悠然游弋。美丽的珊瑚,多姿的游鱼,茂密的水草,在朦胧中若隐若现,似梦幻中觅得的尤物……蛙人击破的海水,把我从星转斗移中唤回,这才意识到自己此刻身处大海的体内。宽广的大海像母亲的子宫,我像一个尚在发育的胎儿,浸润在母亲丰润的羊水里。我以稚气的胎音与母亲对话,听见的是母仪的无边无际。(周闻道《大海之语》)
【点评】我们平时只能在科技馆或海洋馆观看海底世界,没有机会乘坐潜艇进入海洋世界。作者从深入海平面开始,仔细体会“它的透明却近在咫尺”这句话,描写既概括又具体,结尾的比喻,使我们咀嚼到生命的起源这一哲学话题。
6、退潮
夏季农历初一、十五这两天,海潮退得最干。海边人说是“初一、十五,水干上垅”。到了这两天,原先一望无际的海水,这会儿也不知躲到哪儿去了,只剩下一大垅一大垅的沙坪。这一大片湿滋滋的沙坪,其实是个聚宝盆。在它的下面,蛤蜊啦,沙螺啦,长头螺啦,还有白蚬、蚝镜的,数也数不尽,挖也挖不清。每到这时候,靠近海边的小渔村,成群结队的人们,就说着笑着去赶海耙蛤蜊。(冯峥《耙蛤蜊的海妹子》)
【点评】重点写滨海人趁退潮时“赶海”的行为,“聚宝盆”的比喻,说明海产的丰饶,“湿滋滋的沙坪”则是本体,民谚的引用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增添了生活气息。
7、礁岩
大部分的海岸不是沙滩,而是礁岩,不规则、奇突地罗列在海边。礁岩上是难以行走的,一不小心就会被刺伤,所以大概很少有人会喜欢礁岩的海岸。
我从前也不爱礁岩海岸,直到有一年我在海边住了较长的时间,才发现礁岩非凡的一面。由于长久接受海浪与风的侵蚀,每一块礁石都棱角分明,有强烈的性格,那性格使我们知道不与环境妥协的人最后的形状。(林清玄《喜悦的香》)
【点评】虽然不是对海岸的完整分类,也使我们增长了知识。作者将对礁石的描写哲理化,将自然界拟人化,对培育我们正确的三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