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丁山
作家梁晓声把“文化”表述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是我见过对“文化”诠释得最好的一种表述。尤其是最后一句:“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让我深有感触,也让我常常想起一位至今也不知道名字的老者。
数年前的一个中午,我到一家拉面馆吃面。客人很多,没有空桌。我刚找到一个空位,桌对面一位老者就对我颔首微笑。与陌生人面对面坐着的尴尬感就在点头中化于无形,还徒添了几分亲切。
老人80岁上下的样子,须发全白,面容清癯,衣着干净,身形板正爽朗,像是退伍军人。吃完面,他把碗筷摆放整齐,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并示意我慢用,然后起身。他没有呼叫服务员过来收钱,而是亲自到前台去买单。途中,每遇一个人,他都停步侧身相让,并点头微笑。
正在他买单时,进来了一个流浪汉模样的人。他对服务员说,只要半份素面。他不占座,等做好了,端到外面站着吃可不可以?此言一出,旁边的食客都抬头用异样的目光看他,有的还面带嫌弃鄙夷之色。他低着头,一脸的灰尘,鞋子和衣服也满是泥点。服务员犹豫了一下,说她不清楚,要问老板,以前没这么卖过。
那位老者趁男子不注意,叫住服务员,在她耳边轻语了几句。服务员随即转身向男子说:“可以的,你找个位子坐吧!”买完单,老者微笑着招呼男子坐在他原来位子上。男子不肯落座,说自己身上泥土太多,怕弄脏了店里的凳子。老者说,进店的都是客,哪有不坐的道理。他顺手帮男子在凳子上铺了两张餐巾纸,叮嘱他坐下来安心地吃,然后就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服务员端上来一大碗面,上面还有肉。男子一惊,有点不敢相信半份面怎么会有这么丰富。随即,男子想到了什么。他抻着脖子朝门外望了望,我感觉他什么也没看见,但他还是起身弯腰,轻鞠了一躬,回座后同我友善地笑了笑,眼里全是感激。
他确实是太饿了,吃的时候头都没抬一下。偌大一碗面还有点烫,可一会儿工夫就见底了。我想了想,给他点了一份牛肉和两个煎鸡蛋。男子很感动,眼含热泪,说好多天都没吃过这么饱了。在聊天中,我了解到,男子来自贵州山区,到这边来打工。由于没什么技术,男子好久没找到工作,身上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前几天,他才在一个工地揽到点零碎活儿。因为还没领到工钱,他只能省着点用。
临走时,我说借给他一百元钱。他不肯要,说身上还有十几块钱,过几天就能结到工钱了。我把钱强塞给他,他怎么都不肯接,直说我对他太好了。最后,他终于松口,说借50元就行了。拿到钱,男子双手合十,连连弯腰对我说谢谢,并摸出部老式按键手机,一定要记下我的电话。
此时,服务员打了两份外卖赶出来递给我们,说:“两位大哥,你们提回去吃吧。这是我们老板送给你们的,是店里今天多余的食材。老板说卖不完浪费了。”男子哪里肯接,我便把两份外卖一起接过来,对服务员表示感谢。我跟男子一同走出店门,来到我的车前。我说送男子回工地,他像放鞭炮般连续说了几个“不用”和“谢谢”。他说工地那条路上全是泥巴。我把两份食物都塞给男子,他依旧不肯接。“晚上我要去朋友家吃饭。你若不要,这些食物全浪费了,多可惜啊。这就真对不住人家店老板和那个漂亮的服务员小姐姐了!”我拍着他肩膀打趣地说。
男子接过食物,躬身目送我离开。我按下车窗摆手示意他早点回去。车子驶出去几十米远,一看后视镜,男子仍站在原地朝我挥手。我鼻子一酸,心里五味杂陈,眼睛也模糊了,但我知道,这绝不仅仅是怜悯。
善良是可以感染和传递的,这一刻,我很感谢那位老者,是他给我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