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画中的烟水亭(上)

孙海帆
  古元 水彩画《九江烟水亭》(1977年)

  孙立荣 水彩画《烟水亭》(1965年)

  罗建华 油画《黄昏中的烟水亭》(1977年)

  孙慕文 水粉画《烟水亭·浔庐餐厅》(1979年)

  ■ 孙海帆

  长江水流经九江,直奔东海;庐山泉涓涓入浔,聚湖甘棠。两者一动一静,一刚一柔,塑造了九江的城市形象和九江人的性格特征。九江这座被水滋润的城市,最著名的地标性古迹之一就是九江烟水亭,它让居住和途径此地的艺术家们有了创作的冲动。

  1977年,人民美术家、美术教育家,著名版画和水彩画家古元一行造访九江文化馆,而文化馆正设在烟水亭内,古元先生便当即写生了一幅水彩《九江烟水亭》。在古元先生作画时,时年20岁的九江青年画家包泽伟在一旁观摩,因此机缘,包泽伟与古元先生相识。多年后,包泽伟不但成了著名画家,还毕生守望着古元的艺术作品,并成为珠海古元美术馆的首位馆长。

  包泽伟曾毕业和任教于九江一中,他在《古元水彩画的诗情画意》一文中写道:“《九江烟水亭》画得恬静写意,波光粼粼倒映着白色九曲桥,殿阁楼台高耸,粉墙黛瓦环抱,岸柳成荫掩映处便是九江一中,让人心旷神怡。《九江烟水亭》将水彩本体发挥的淋漓尽致,瑰丽奇特的山水景观却意境深远,那远眺的路上清脉迤逦,云浮雾飘,不免让人产生许多联想,‘五老依然不倒,甘棠酿酒,醉倒两行绿柳,一脉青峰’。”

  包泽伟引用的楹联诗句,来自同样毕业于九江一中的美术大家蔡若虹先生,他是新中国美术奠基人之一。无独有偶,蔡若虹在一篇题为《绿窗断想——读古元的木刻选集与水彩画选集》的文章中专门点评过古元这幅《九江烟水亭》,文章写道:“在古元的水彩画选集里,有一幅题名为《九江烟水亭》的作品,描绘的是我家乡的名胜古迹,也是我少年时代曾经到过的地方,现在看起来倍感亲切。”

  烟水亭在九江南门外甘棠湖的中间,是一座庙宇结构的建筑。古元这幅作品作于20世纪70年代,描绘的是烟水亭的背面,那时烟水亭还在湖的中间。蔡若虹后来回忆:“等到我80年代回到九江的时候,九曲桥将烟水亭与岸边连接在一起了。当时,九江市文化局要我给烟水亭写一副楹联,我欣然命笔,很快就写成了。上联是:‘柴桑几度沧桑,血雨浇春,迎来万户红旗,千山碧树’;下联是:‘五老依然不老,甘棠酿酒,醉倒两行翠柳、一脉青峰’。《九江烟水亭》把烟水亭的主要景色全画上了,我离开家乡60多年了,《九江烟水亭》这幅作品的反复观赏,在引起我的历史回忆这一关键上,它替我圆了60多年以来的乡土梦,我应当向古元道谢!”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白鹿洞
   第03版:花径
   第04版:综艺
画说九江 丹青忆旧
不到庐山 焉懂李白(上)
画中的烟水亭(上)
武宁地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