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圣仙娘花灯是修水古市一带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2009年6月,作者陪同省文史专家考察汨水源头。
■熊耐久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号灵均,仕楚为左徒、三闾大夫。既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屈原与修水有着诸多联系
屈原离世已有二千多年,从史志资料、民间习俗等方面发现,屈原(包括其子女)与修水有诸多联系。每年春节和端午节,当地人都会记住屈原这个名字,继承着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传统美德,而且将屈原父女的神灵偶像祀奉于神龛之中,歌其功德,永久不衰。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深厚感情?这与屈原流放经历有关。
屈原是楚国大臣。曾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作为楚武王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少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学强识,志向高远,20岁时就被楚武王选中担任太子熊槐的侍读,后太子受封,是为楚怀王。早年受怀王信任,任左徒,管理外交、内政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任三闾大夫,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族子弟的教育。他心系国家,襄理朝政,竭力勤勉,却遭到靳尚、郑袖、子兰等人诬陷诽谤,曾两次被流放。
第一次是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被流逐汉北(汉水上游地区)。第二次流放到湖南沅水洞庭一带,时间长达18年。《史记》关于屈原流放生活只有一句话“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那么,他的流放生涯是怎样度过的?2009年5月《江南都市报》特别报道载:省内鄱阳湖地方考古专家杨赤宇经过长期谨慎考证提出一种新观点:“中国古代第一位横渡鄱阳湖的大诗人屈原,他在江西待了九年时间。”文中解释:屈原作品《哀郢》中“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这是陵阳流放地的主要依据,陵阳,其实就是古代传说中的陵阳国,即今天的鄱阳湖地区。
公元前298年,42岁的楚国大臣三闾大夫屈原,因遭楚王室诬陷迫害,被免官流放。这年春天,屈原辞别姐姐女媭和众乡亲,乘船离开了楚国郢都(今江陵市北),沿长江东下,先后随舟途经洞庭湖(今湖南岳阳市北)和夏口(今武汉市东南)来到了民风淳朴的彭蠡口,屈原于彭蠡南岸登庐山,在汉阳峰上向西眺望故乡楚国,后人为纪念他曾登此峰,故名“汉阳峰”。彭蠡口,就是今天的鄱阳湖口,屈原由彭蠡口南渡烟波浩渺的鄱阳湖,这就是《哀郢》所指的“淼南渡”。杨赤宇考证屈原要到达陵阳,还要经过鄱阳湖外的庐江,也就是屈原弟子宋玉在屈原死后,为其作《招魂》诗中提到“路过庐江兮”的古庐江,即今鄱阳湖区东南岸的饶河、乐安江和婺江的总称。屈原逆江而上到达鄱阳县,还泛舟过景德镇昌江,至今江岸上还保留三闾庙遗迹。此外还到过橘乡南丰,他的《橘颂》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他的《橘颂》所说的南国,即是指鄱阳湖以南的南丰。《哀郢》中“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一句,说明屈原流放的陵阳多年,仍不见楚顷襄王让他回楚国郢都。
公元前290年他已步入50岁的时候,向故乡方向靠拢,于是由鄱阳湖向距离较近的洞庭沅、湘一带迁徙,选择了水路较近而且又比较安全、舟行便利的修江。从鄱阳西岸的吴城逆修江而上到达艾邑(修水)。《武宁县志》记载,为纪念屈原在修江南岸建有昭应祠,祀楚三闾大夫屈原(道光二年重修)。靠近修水县界的安乐乡箬溪中街建有屈子祠,这是在途中留下的痕迹。
艾邑,早在商周时期建立艾侯国,春秋为艾邑,秦汉改艾县,都城治所设立在修江上游的龙岗坪(今修水县渣津镇境内)。《春秋左氏传》载:春秋时期(公元前536年)艾属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艾受越国势力控制。战国时期,越国攻楚,反被楚国所败,楚人越过幕阜山脉低矮的山口,把势力扩张到赣西北今鄱阳湖以西地区。公元前333年艾为楚地,也可说是楚国的边境地区,旧有“吴头楚尾”之说,是个很安全的地方。晋代文学家道教仙人郭璞“谶记”曰:有鱼名鲦,有水名修,天下大乱,此地无忧。七百里修江,可通舟筏到古城龙岗坪。
黄龙山位于幕阜山脉省际交界的地方,顶峰海拔1511米,有一脚踏三省(湘鄂赣)、一水注三江(修水、汨水、隽水)、一峰眺两湖(鄱阳湖、洞庭湖)之称。历史上是大人物落难隐居之所,如伍子胥过昭关,周元王六年(公元前475年)吴公子庆忌出居于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一圣仙娘花灯入选省“非遗”
屈原流放驻足艾邑(修水),他不是孤独一人,而是有家室儿女随同的。修水一娘花灯即是很好的佐证。
一圣仙娘花灯,是以屈原女儿纬英为原型的民间传统文化,起源于修水冷氏家族。据《一圣仙娘记》载:一圣仙娘,名纬英,系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女儿,因生不逢时,烽火连年,随父母颠沛流离,目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忧国忧民,同父亲屈原于楚顷襄王廿二年(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在汨罗江投水自尽。一代烈女,以身报国,惊天地,泣鬼神,玉帝深感其诚,托化为仙。每当岁首,当地造龙船,玩花灯,迎送一圣仙娘,寓以凭吊屈原父女忠魂。冷姓是修水一大家族,聚居黄龙山汨水发源之地,在宋代全盛时期在朝为官者众,为缅怀忠臣烈女的高风亮节,将一圣仙娘(纬英)奉为祖敬神世代祭祀。冷氏七世祖冷澈从武宁迁徙修水后,创立一圣仙娘花灯会,建造一圣仙娘殿,造龙船,玩花灯,荣宗耀祖。每年古历十二月廿四日起,由冷姓东皋公后裔,分宋化、宏化、淳化、德化、智化、宁化等房族支派轮流当班,负责当年活动。至新春正月十五日止,历时20余天,至元宵夜“团灯”。分造龙船、送龙船、戏船灯三个程序,开展娱神活动。
《造船歌》是一娘花灯的主题词,七字一句,共180句。词中唱道:“屈原生下五姐妹,分居五处受香烟。一娘住在双港口,东皋奉敬有名神。二娘住在杏花村,宅背桃田祖敬神。三娘不知那里去,非空仙娘有名神。四娘飘海入西天,西天佛国有坛前。五娘虽小神通大,周岁一年管龙船”。说明屈原有家室儿女就住在汨水源头的“双港口”和“杏花村”。一圣仙娘花灯是地方古文化的奇葩,历时千年,沿袭至今,影响之广,遍及修水西部地区乃至湘鄂赣边陲,2008年一圣仙娘花灯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专家多方考证流放地
修水向称“文章奥府”,为“濂溪弦铎之地,山谷桑梓之乡”“大江以西,山水之秀甲天下”。端午节不仅是民间一个十分重视的民俗节日,也是纪念以屈原父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家,三次到修水县黄龙乡汨水源头进行调研,获得了丰富的植物和民俗资料。同年8月,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历史学院陈立立院长等人专程到古市镇邀请冷氏家族代表座谈,调查一娘殿和一娘花灯情况,都证明屈原确有可能在修水活动过。2011年5月27日,汨罗江源科研考察队在原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孚威,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校长李冬妮等率领下,30多位专家到修水考察一圣仙娘文化,观看花灯表演,并在县城举行“汨罗江源——江西修水端午文化考察座谈会”。大家认为:汨罗江源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隐含屈原在江西修水流放的痕迹。“汨罗源出豫章艾县界”,即今修水黄龙山南麓。在汨罗江的屈潭发现屈原尸体不见得就在当地投江,也有可能在上游投江被水流冲走,在屈潭这个水流平缓的水域被发现。屈原投江时间是五月初五,正是江南一带梅雨季节河水猛涨的时候,屈原投江地完全有可能在上游。江西科师院历史学院陈立立院长认为: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过着20年的流放生活,应是带着家属的,流放地应是一个城邑,一个可以安养生息的地方,而不是在荒野,干着自食其力的劳动活,否则不可能写下独具风貌、影响深远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从修水冷氏祭拜一圣仙娘一整套礼教、祭祀、歌舞于一体的民俗看,“以廉能著”的南宋著名大臣和诗人冷应澂,将一娘为自己家族敬奉为主神,族人又合造大罄,必有本原和深意。屈原之女一圣仙娘如果没有在修水生活过,冷应澂族人没有建造殿宇敬奉一娘的理由。然而一娘不可能单独到修水生活,应该是和父亲屈原一起“举家迁入”,一门忠烈受到当地百姓世代祭祀。从修水当地具备安养流放官员条件来看,屈原在《远游》中曾明确写道:“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一兮,见王子而宿之兮,审一气而和德……”诗中“至南巢而一兮”意思是说,游到了楚国的南面,一个可以稍事休息的家——“南巢”。诗中的“南巢”就是“艾邑”。
修水县是殷商艾侯国所在地,战国时称“艾邑”,是楚国东南部的边城,也是当时楚国东南部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规模较大,能够养得起流放赋闲的官员;从端午节民俗文化看,端午节家家门前挂艾蒿和菖蒲,都是古艾邑的优势植物,当地人民接触艾,使用艾,具有悠久的历史,掌握艾的特性后,艾的功能被广泛传授,后来人们就以这种植物来作为地名。陈立立院长对汨水源的实地考察得出一个结论:修水县曾是屈源流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