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惠光
在九江浔阳民间档案研究会有一位年逾九旬的抗战老兵李健平,他生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祖居濂溪区威家镇(张猴洼)。他身材魁梧,虽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说起话来声音洪亮。特别是他记忆犹新,能一一道来,让人感动和钦佩。
李健平老家原在庐山北麓,吴楚雄关的吴障岭下龙泉寺旁,世为农耕人家,因祖辈勤劳俭朴,家境还能正常维系。但自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华大地满目疮痍。1938年7月2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波田支队为包围九江城在姑塘抢滩登陆,国军190师将士虽历经阻击激战,最终失守败退,九江沦陷,威家也遭血洗。为保全生命,李健平全家祖孙三代11人跟随众多难民上庐山后又下山逃难到南昌。日寇狂轰滥炸,步步紧逼,全家逃难的足迹遍布长沙、武汉、萍乡、安福、吉安、衡阳、桂林、柳州、独山、都匀、贵阳、重庆等地,真是“八千里路乌云滚,一路悲歌血水流”。身体硬朗能吃蚕豆的75岁老祖母死于往安福的逃难途中;三弟小霖惨死于衡阳的大轰炸中,尸骨全无;三十六岁的母亲痛失爱子,忧郁成疾,连同尚未完婚的莲娣嫂死于瘟疫……直到1942年逃到重庆,全家只剩下4人,这悲惨的一幕幕情景在李健平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家仇国恨永不忘。
1944年春,因流亡聚在重庆的三个九江青年胡光国、杨绍雄、李健平决心投笔从戎,考空军、驾战鹰,不灭日寇誓不回。三人既是同乡,又是同学、同庚。三人投考空军,惊喜的是均被录取,编入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即“飞虎队”。
放榜的第三天,重庆的魏惟信、杨绍雄、李健平等12人在饶世和(译音)(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空军上尉)的带领下,在重庆九龙坡机场乘(C--130)专机,约1小时降落于昆明巫家坝机场,随后乘专车到市郊三公里处的岗头村。这里对外称炮兵学校,大门没有任何标志,实为岗头村训练基地。
走进军营的第二天,空勤无线电特训班就立即开课,原来李健平分到无线电收发译特训班,学员达百余人,他的主教官是周少尉(美籍华人,祖籍广东番禺)。
此次特训班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要求收报90个字,发报90个字,译电90个字,均需1分钟内完成,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空中、水下、战车、山野、地堡、雨、雪、清晨、黄昏)都必须准确无误地连续百次无差错,方可结业成为一名空军无线电收发报员,授予少尉军衔。
由于李健平自幼聪颖,头脑灵活,记性特别好,称得上是过目不忘。每当在特训班遇到难题时,一想到在逃难中亲人失去的惨景就激起他要为亲人报仇的决心,又振作精神,一丝不苟地反复操练,达到准确无误为止,故不足百日全都达标。随即教研究室下达紧急命令“少尉健平·李,急飞西安美军总部报到。”李健平当即奔赴战场,他全副武装,携带最新式无线电收发报机“TRI”及其他设备,身兼发报、台长、译电三职。华北几处日军及占领的重镇,太原、开封、洛阳统统在其监测掌控之中,李健平提供了大量讯息,有力打击了敌寇。
另外,李健平还多次返回昆明,配合空中侦察,监测越南、缅甸以及腾冲、保山和芷江前线重点地区的日军动向,经他亲手拍发的千万条电波,经他亲耳截获的敌情波段千万条,仿佛如亿万支利箭击中敌寇。
当美国第14航空队决定撤离中国至琉球群岛时,希望李健平一同前往,他毅然决意留下。他说:我是中国人,报效祖国是我的天职。1946年11月,他被国防部派往无锡中国驻日军占领军总部独立第一兵站,任上尉译电员。后内战爆发,中国驻日占领军赴日执行占领任务流产。1947年8月,李健平经战友介绍到吉林加入曾泽生第60军部工作,在军部任人事课上尉课员。1948年10月17日第60军投诚,李健平从此回到人民怀抱,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历经28年风雨沧桑,1965年李健平退休后,终于如愿回到了故土九江。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隆重举行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表达对抗战英雄的崇敬,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李健平同志作为抗战老兵光荣地获得这枚宝贵的纪念章,同时台湾地区马英九先生也向李健平同志颁发了抗战胜利纪念章和证书,这是对李健平在抗日战争贡献的肯定和褒奖。李健平已是90多岁高龄的老人,在政府和家人关怀下幸福地安度晚年,他还经常向年青一代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今年,在浔阳区区委、浔阳区档案馆、浔阳民间档案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5周年“浔城民间抗日藏品展”中,他亲临现场讲述参加抗战时期“飞虎队”战斗的经历,教育年青一代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