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国山
都昌苏山土目益溪舍村胡氏,簪缨累代呈彩霞。益溪舍胡村历史上最耀眼的人物当属清同治年间进士、官至二品的胡廷玉(1841-1895)。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回顾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时,曾说过我国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其中的张謇(1853—1926)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市),光绪二十年(1894)状元。他不仅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还是近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南通人张謇比“鄱阳湖上都昌县”的胡廷玉小了整整12岁。这两头属相均为“牛”的进士,在历史上没有看到牛劲十足的他们有直接交往的载录,但张謇为胡廷玉撰写过一篇墓志铭。在史志对胡廷玉身世并未留下单传的情况下,张謇所撰写的墓志铭为后人了解胡廷玉的生平,留下了简略的可信资料。
胡廷玉于光绪十一年(1895)客死南京,张謇为他撰墓志铭是在胡廷玉卒于官舍后的第七年,是应胡廷玉的长子胡元辂之请撰写的。胡廷玉父子与张謇故里江苏通州皆有交集。胡廷玉曾提任海门通州厘捐,主管通州的税务,而其子胡元辂以副贡生之身,也曾候选过通州通判。张謇所撰题目为《二品顶戴江苏候补道胡公墓志铭》。按清代官制,品级高下与职能所属,通过服饰与顶戴区分,所谓“官不到二品,戴不得红顶”,是指清代仕宦顶珠一品为红宝石,俗称亮红顶,二品大员为红珊瑚,俗称暗红顶。胡廷玉官至二品,顶珠为显赫的红珊瑚。
张謇落款的身份是:赐进士及第武英殿协修撰加三级通州张謇顿首拜撰。张謇在为人所撰墓志铭中开门见山:“公讳廷玉,字香玖,江西南康都昌人。胡氏世为江西鼎族。唐有金紫光禄大夫城,宋有兵部尚书直孺,居南昌之新吴。”这里要指正张謇的一个谬误,唐代的胡城授国子监博士、迁侍御史,唐灭后即归隐华林,并未授金紫光禄大夫,此一荣衔的获得者是宋代的胡直孺,那时还没有“土目胡氏”播迁一说。张謇接着叙写了胡廷玉的身世。胡廷玉少年时家境甚贫,无钱入读私塾,渴慕求知的他每每站在学堂外,听塾师授课,而回家能背诵听来的诗文。后来村上曾任内阁中书的大伯父胡水心将他带在身边,教他读书。每日抄书读之,恒久不辍。数年教诲下来,胡廷玉所作诗文,总能令人刮目相看,叹为大器。当时正值太平天国军攻江西,南康诸县多临鄱阳湖,时局大乱。胡廷玉的父亲胡葆荃带着训练的团练入南康府助守。胡廷玉在颠沛中仍手不释卷,挟着书随着避难的人逃往庐山五老峰山谷间,一次被太平军追急而堕入深崖,所幸的是为崖下青藤挂住,由樵夫发现后,才捡回一条性命。太平天国军队被平息后,胡廷玉从深渊跌落处升腾起攀登功名之峰的牛劲来,一路从补廪膳生到选拔贡太学。他的为文,冠绝一时。同治元年(1862)中本省乡试举人;同治十三年(1875),荣登进士,授内阁中书掌制诰。胡廷玉在京城为官,俸薪偏低,生活清苦,不足以赡养家用,以至于他回家休假期间还要兼着为他人授课而赚些贴补。后来祖母和他的原配夫人袁氏(长子元辂生母)相继病逝,家境益发拮据。胡廷玉主动要求离京任职,先后改任江苏一知府,以三品衔历任厘局督办税捐,提调海门通州厘捐,下关掣验官。期间亲生母亲杨氏病逝,胡廷玉丁忧后保升道员,并加二品顶戴,总办金陵淮盐掣验局差,仕途达到人生巅峰。照说胡廷玉主理江南富庶之地的税捐多年,应大藏财资而盈室,可胡廷玉崇尚勤廉,绝世而立,以至他55岁卒,同僚合口蹉叹其贫。张謇在为胡廷玉所撰墓志铭中如此赞叹:“长裙玉佩,宜其不逢。要无丧我,卒获已半。有蕴不施,君子之风”。
与苏山土目比邻的春桥黄邦本村清末进士黄锡朋,在1913年应好友胡廷玉的侄子胡雪抱(元轸)之请,撰过一篇《资政大夫观察胡公家传》,略记了比邑先达胡廷玉的生平事略,“观察”即道台的别称。同为进士,黄锡朋比胡廷玉年轻18岁,但他与胡廷玉却有交集。光绪癸己年(1893),黄锡朋参谒金陵(今南京)龙江关,胡廷玉与之相见,并对都昌后学黄锡朋慰勉有加。黄锡朋在文中这样称誉先达胡廷玉:“处人宽厚和豫,樵野贩竖,接之皆一体。乐奖励后进,于子弟未尝厉言遽色。其待朋友,无机械心。”“介服官屡处膏泽,而卒之日,同僚合口蹉其贫。”“雅量宏致,涵茹古今”。胡廷玉淡泊明志,是个顾家的人,“酣豢妻孥”见温情。胡廷玉善行书,在书法上学苏东坡。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多作“吉祥阴骘语”,是个磊落之人。
胡廷玉墓立离益溪舍约二里处,2012年由其后裔重修,与封为二品夫人的继配刘氏合葬。墓碑上选刻了张謇所撰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