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矶”耸峙大江边 2021年05月16日  刘枫

  ■ 刘枫

  长江流经彭泽县境,有长达55公里的江面,上接湖口县界,经红光、定山、芙蓉墩、龙城、棉船、马当等乡镇,下连安徽省东至县。彭泽境内的临江地带,有多处高山耸峙。这其中,就有澎浪矶、马当矶、牛矶这“彭泽三矶”。

  彭泽县城东北里许,山矶飞峙江岸,与 “长江绝岛”小孤山隔江相望,此即为“澎浪矶”。澎浪矶东西走向,面积2平方公里,海拔120米。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说,“彭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好事者以“浪”作“郎”,以“孤”作“姑”,因呼澎浪矶为彭郎矶,小孤山为小姑山。这样有郎有姑,在乡俚民间,最容易演绎出至情至性的动人传说。

  但最有诗意的,还要算大文豪苏东坡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词中对彭郎与小姑的推介,“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富莫漫狂,前年小姑嫁彭郎。”东坡先生不愧是一位很有地位的红娘,彭郎与小姑这段良缘,就这样在文学史上铁板钉了钉。

  唐武后天授年间,就是公元690年,曾有县人在石矶壁台上建构了龙津寺,供奉小姑佛像和彭郎塑像。明清两代,屡次修缮,《彭泽县志》相关资料记载称,其建筑之华丽,造型之精秀,为全县寺庙之冠。配套建筑有前厢、正殿、后宫、偏房,临江面水,别具风格。

  在古代诗人笔下,澎浪矶也是颇有些韵致的。元代张庸曾在《秋水系舟图》题诗:“小姑山到彭郎矶,老树含风黄叶飞。何人泊舟秋色里,钓得鲈鱼三尺肥。”这里的彭郎矶就很是有活力的。明代解缙在《小孤山澎浪矶》诗中说,“鄱之湖兮云水杳,万里晴光净如扫。相逢舟子问二姑,大姑不似小姑好。小姑昨夜巧梳妆,秋月半帘玉梳小。彭郎欲娶无良媒,飞入庐山寻五老。五老颓然卧不起,彭郎怒踢香炉倒。彭郎彭郎归去来,陶令前门春色晓。”看看,这里的彭郎是一位追求美好爱情,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

  澎浪矶往东约10公里,长江中有一沙洲分开水道,其南水道恣肆漫漶,是为天堑。南岸一逶迤山峦,自南而北奔向大江,江水漩涡汹涌,临江岸绝壁高耸,如刀削斧砍。山形远望恰如一匹骏马奔跃前行,故当地人呼为马当矶。

  马当矶,面积0.5平方公里,海拔135米。马当矶的名气,甚至大过澎浪矶,《辞海》这样记录它:“马当矶(山名),在江西彭泽县东北,安徽东流县西南,北临长江,形势险要。”

  马当矶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道光二十年(1840),英军进攻上海宝山后,直逼南京,清政府下令沿江建筑炮台防守,马当矶上就此筑起炮台。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名将林启荣率重兵镇守马当炮台,布防湖口、马当、香口等地。清光绪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马当炮台又进行加固,民国元年(1912)10月29日,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到马当视察,亲笔书写“中流砥柱”四字,刻于矶头岩石上。抗日战争烽烟燃起的1937年秋,为防止日军溯江西进,江西省江防委员会便调集9个县数十万民工,在马当江防要塞修筑和加固防御工事。一年后,马当要塞建造了三级炮台,江中凿沉木船1000余艘,并广布水雷,史称“马当防线”,以保卫大武汉。

  马当矶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它的灵魂更多是体现在富有文化底蕴的诗文和传说上。

  诗仙李白有一首《横江词》,“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愁牵万里长。”这诗的诗眼当是第二句的“险”字,为马当山的险峻做了很好的注解。而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曾在此傍山讲学,作《马当山铭》,他写道:“吾闻天下之险,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这铭文的文眼当是“合二险而为一”,其对马当山险要地势的推崇,影响颇深。唐朝诗人徐凝亦有《过马当》:“风波隐隐石苍苍,送客灵鸦拂去樯。三月尽头云叶秀,小姑新着好衣裳”。唐代诗人罗隐在《赠无相禅师》一诗中,这样提到马当:“人人尽道事空王,心里忙于市井忙。惟有马当山上客,死门生路两相忘。”宋朝的晃补之在同为《过马当》的诗中吟道:“从祖昔为州别驾,上书常欲径枞阳。乘危更觉思遗迹,惭愧稿师过马当”。明朝的解缙曾作《马当山记》,言“连冈趾顶皆石,蜿蜒腾跃。自西而东,到江而上,山北岸俯湍水不测之渊”。明朝李常七绝《马当山》写道:“一石巍巍山尽头,截然中断枕江流。帝都南望才千里,万国朝宗此挽舟”。这些诗文为马当矶添上了一抹诗意的色彩。

  民间传说中最富想象力的,当属著名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与马当矶的渊源。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中,描绘了王勃借神力日驱六百里赴腾王阁盛会,挥毫写下《滕王阁序》的神奇故事。

  而印证马当矶文采风流的,还有一个秀才出绝对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秀才,站在马当矶上,眼望着滔滔江水,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句上联:“立马当矶头,望江东流”。不料话音一落,他自己吓了一跳,这上联切情切景,自然流畅,且巧妙嵌入了三处地名,除了马当矶本身,还有望江、东流两个县名,站立在马当矶上,向北可远眺到安徽的望江县,往东可远眺到安徽的东流县(东流县在1959年撤销,与至德县合组成东至县)。出句容易对句难,秀才被自己难住了,他苦苦思索不得解套,竟致忧郁成疾,这个出句也就成了绝对。

  马当矶有山水之雄险,有人文之丰富,可谓是一块有着雄风雅韵的风水宝地。

  彭泽三矶中,牛矶名气最小。但也有一定的地位,作为赣皖两省界山,牛矶面积1.5平方公里,海拔85米。牛矶的山形,就像是一头牛,奔向长江去饮水。高高的一座山,全是花岗岩、大青石。

  这牛矶既无险势可踞,又无文人雅士游踪抬托身价,在历史的烟云中,它也就是无声无息的存在。谁料想1954年,牛矶这座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对江那边的江岸,需要用大石头沉底,以固流沙防崩岸,先是安徽那边,将山上的石头开采下来,后来江西这边也开始采石。

  牛矶山上的石头炸下来,装船运到江北,换来了钞票。在人们眼里,牛矶山就成了摇钱树。

  采下来的石头,用麻鞭捆扎起来,抬到船上。抬石上船,是牛矶最热闹的时候,所有塘口差不多同时行动,两人一抬,大的石头就四人一抬,或再加人插杠。一人起头打号子,其他人和着号子,号子声此起彼伏,映着山崖和江水的回声,几里路外就能听到。抬石头时,前面的身子后撑,后面的人身子前躬,紧贴着石头,应着号子的节拍迈脚步,这样又省力又稳扎,若是脚步乱了,搭档的人和自己都可能扭伤腰,上跳板时若力度不稳,则会连人带石头都掉进江里。抬石头上船,先用大些的石头将船的外裆码好,待船朝外倾斜了,再码船的里裆,最后才用铁筐抬小石头填满中间。若是乱了这些步骤,船会翻的。所有的船都装好了,就有拖驳船将他们链在一起,拖走。

  船走了,采石工休息一阵,抽抽老烟,扯扯闲篇,喝点江水,之后就将堆在塘口的石碴、碎土扒走,倒进江里。其他人就跟着师傅做炮,还有些特大的石头,则打小炮眼解炮球。

  在牛矶,每天的日子就这样重复着, 牛矶采石的炮声响了50多年,高高的石山现在只剩下一条隐隐约约的山埂了,这让人心里对牛矶山生了很多惋惜。但江北的江堤因这些石头,而守住了原来的阵地,没有让江水崩了江岸。所以,牛矶山,其实只是换了一个位置,这又让人有些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