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鼻祖周敦颐的九江情缘

长江周刊 2022年02月13日 柳守冰

位于庐山市南康镇的爱莲池。  (饶金星 摄)

  ■ 柳守冰

  北宋庆历元年(1041)正月,周敦颐告别亲人,离开朝廷将作监,带着比自己小两岁的随从周通,也是老家堂弟、发小,一路颠簸,在春风吹拂时令来到分宁县(今修水县),他是吏部安排来任主簿的。这一来,周敦颐便是走出了道州道县楼田保老家,走出了汴京,与九江这片山水热土结下不解之缘,永远的缘。

  一讯立辩 哲思侦破疑难悬案

  周敦颐走进县衙,见县令正在忙,便在衙署里随意走走看看,尤其第一次来到底层县衙。

  亲民堂前,两边立柱上刻有“征输有度,民能养,廪能盈,职能尽,做几桩实事,乃称善政;刑赏无偏,恶得惩,冤得雪,善得彰,秉一颗公心,可谓好官。”周敦颐跨进这大堂,又见照壁上挂有一块黑色匾额,上面刻有刚劲有力的“明镜高悬”几个大字,煞是醒目,尽显狱诉公断威严气氛。他仿佛看到,那匾额下端端正正坐着的官吏在审案中,断出一个个公正、人人平等,也断出法合理与情,无不守好官场人的本分。他身临二堂,读着那“勤政事,守清操,将身报国唯忠义;播春风,兴夏雨,以德化民自顺安。”他很认真地看这里的楹联匾额,丝毫不逊于读一卷为官的书,细细品味衙门里的官者与官德,感受到为官之道和使命,更觉得自己站在官场底层的起点上,仰望苍天不负朝廷,俯视大地无愧百姓,公廉职守,以洗冤润物为己任。

  周敦颐向县令报到后些天,县令跟他说起县衙有一人命沉案,囚犯关在牢笼三年之久,社会热议关切。几次派人重新查案审讯,两个街混堂上的证词几近一样,可囚犯就是不招认,该案还是没有进展。虽说案子是前任手上的事,却也成了他公事的心结,得给分宁人一个交代。县令突发新想法,让周敦颐来试试,说换人就是换新思路,看能否另辟蹊径,找到破解此案的突破口。

  壮志不言愁,周敦颐接过案子,把心思全部用到破案上来,除此之外也别无选择。他白天外去走访,夜里专注看案卷,为审讯先做必要的准备。周敦颐对了解的情况思考分析,不相信那囚犯会害命他人,似乎有信心把案情搞清楚,但也提醒自己不可先入为主。

  他和助手再去三年前案发的河边,查看、设想当时发案场景,想从中发现引起注意的蛛丝马迹,可是没有。他们回县衙经一棵大树时助手不小心踩塌了,脚落到树叶遮盖的地洞里。他把脚抽抬出来,鞋却陷在洞里被树叶覆盖。当把树叶掏出来,再把鞋拿出来时,周敦颐见那些树叶形状相同,可细看却不同,并捡起两片树叶比一比,相差较大。由此,他再联想到《吕氏春秋· 博志》里的“极则必反”,道:“这下踩到了点子上。”

  助手没有听懂他说什么。周敦颐索性地把话说得直接明白:“两个街混那些供词太过于一致,印证‘物极必反’的道理,因为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经审讯,原来两个街混受原告教唆商量过证词,且背下来,甚至还预演怎样应对审讯,陷害被告囚犯。

  沉案告破,真正凶手已找到,囚犯得以昭雪,周敦颐“一讯立辨”,洗冤泽民的名声迅速在分宁传开,也传到外地,贤名大噪。县令如释重负,官民交口称赞,连资深的官员都说:“老吏不如也!”

  建图著书 传道成为理学鼻祖

  庆历六年间,周敦颐擢迁郴县县令。他顺利地处理了影响社稷民生诸多方面的事情,特别是查办一些关乎百姓生命财产狱讼案子,县治得来改观。

  一段日子以来,周敦颐脑子里总是不由自主地想着《周易》要义,反反复复地读看《参同契》的《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以及《太极先天之图》,意会、体悟天道自创无穷生生之妙。又融儒、释、道地思考其中的变化规律,酝酿以图式表达如此过程。比较、琢磨,周敦颐领会宇宙间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无不贯穿静动之特点、变异之规定性,以全新视角构想宇宙生成和万物化生。他在意念上碰撞融合、借鉴吸收,脑子里呈现一幅图的轮廓——“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的思想构成。激情里,他信笔自如地画出一张《太极图》,强烈的获得感油然而生。

  时隔不久,世称二程两兄弟程颢、程颐从南安西行郴州,二度受教于周敦颐。周敦颐拿出《太极图》,独授于他们。细释一串圆圈表达宇宙变化,万物生生而往复无穷。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变,五气顺焉,四时行焉。无极而太极,无极不是无形,更不是无,是宇宙本源;太极不是极致,是化生万物次第,亦为生状,依循宇宙间的“理”,是“理”的集成。后来,周敦颐再简要写下一份《太极图说》,并把它交给二程,说‘图’为‘说’立像,‘说’为‘图’释义,相辅相成,以便理解和把握。

  自东汉以后,儒学在同释道的长期论战较量中,以其本体论不足实逐步处于下风。而周敦颐的《太极图》和《太极图说》破暗面世,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哲学命题,建立起具有时代意义的宇宙生成论,“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构建了理学本体论。再后来,周敦颐又作《通书》四十章,构建社会伦理秩序,创建道德体系及价值取向,使理学得以繁荣发展,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里程碑。

  周敦颐还谈经读史地授学,他说:“伊尹出身寒微,之前是个奴隶,其烹饪技巧很高,能将一桌酒菜演示为治国方略,但不为夏桀所用。后来他任以国政,辅佐成汤攻灭夏桀,建立起商朝。汤王去世后,伊尹辅佐太甲。新君太甲即位,昏庸无道,不遵汤法。伊尹于是让太甲到汤王墓地去居忧思过,并作《伊训》启悟他如何体察天命,自检其身,自新其德。三年后太甲悔悟,伊尹又接太甲回朝复位,从此善道临政。

  周敦颐问二程:“何得也?”

  答曰:“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周敦颐曰:“当志伊尹之所志矣。”

  又授道:“孔子收颜回为弟子,发现颜回读书最用功,认真听他讲经授业,还发现颜回住在陋巷,每天中午放学到家,拿碗盛来母亲清早为他做的菜汤喝,有时不饱还用瓢舀井水喝,然后背书包高兴地去学堂。孔子既心酸怜悯,也十分叹服。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有问:“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于贫者,独何心哉?”

  二程记住先生的授学,答曰:“颜回独能不爱富贵,把外在的富贵藐视为小,把精神境界重视为大,专心于大而不在意于小。只要读书修身实现了学道境界,就非常满足,再也不在意富贵贫贱生存状态,因而能乐。”

  周敦颐又满意地说:“所以,当学颜子之所学。”

  二程深受周敦颐思想影响,继承发展了周敦颐的学术灵魂,成为北宋大儒、理学家。

  满身莲香 凿莲池撰作爱莲说

  北宋熙宁四年,周敦颐任南康军(现庐山市)知军。一天,他清早上军衙外头走走,遇一挑莲藕的人。他看到担中莲藕就闻有莲香,情不自禁地问:“老乡,你担中莲藕是自家种的,还是买来的?”那人说:“自家莲塘里挖的,挑到菜市去卖。”他便问周敦颐,“怎么啦?”周敦颐一笑,道:“没什么,我是见到莲藕眼前就泛出莲花。”几天过去,周敦颐还在想那挑莲藕的人和事,引发他不断地酝酿、谋划——开凿一方大莲池。

  翌日,周敦颐带同僚把南康镇察看一遍,最后来到军衙东侧那片荒芜之地,说:“就在这里凿一方莲池,无侵良田之熟。莲池邻军衙有益官吏修身养性,又所在南康便于百姓观赏,你们看呢?”同僚说:“许说我孤陋寡闻,没听说近处有莲塘莲池,于此开凿一方,可心怡人,是也。”周敦颐主意已定。

  于是军衙上下一起出工出力,少劳民众当差。经一段时间,一座长方形、四周几十丈的莲池建起来了。池中间筑有石台,石台上建有观莲阁,两头有“之”字、“一”字桥连接岸上。周敦颐为莲池命名,曰“爱莲池”。池里植上莲,夏日池中莲花盛开,清香飘逸。周敦颐常来莲池,心情轻松愉快。莲池每天也招来不少人前来观莲,来者感觉舒畅,说莲池建得好,值。

  周敦颐从小心爱莲,亲近莲,崇敬莲,以致行走官场大半生都没有离开莲。他身沉底层,所见所闻,所经所历,无不叩击心灵。那些行贪婪之腐,讼无公之断,欺百姓之压却少有人觉醒,甚至同流合污。他要如莲洁身自爱,也要发声呐喊,而莲又诠释他生命的哲学意义。他浸润在清雅莲香里,望着莲、琢磨着莲,生于泥不为泥染,长于水不为水没,茎中间空,不生蔓枝,尽显正直、通达、清纯、脱俗的高洁,他体味莲性就是活化的人性。

  这天,周敦颐特别不一样地想着莲。他已经思有所成,重重地挤压在心里,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不说。莲者,花之君子!于是,他奋笔疾书: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寻胜落籍 后世遂为九江人焉

  嘉祐五年(1060)六月十九日,周敦颐解任东归汴京候任。次年春夏之交得朝廷新任职通知,他举家启程赴任虔州通判。途过九江时,好友潘兴嗣赶来驿站,邀请周敦颐游历庐山。所到之处,周敦颐无不赞叹风光奇秀的胜景。次日下午,他们走进东林寺,当晚与住持彻夜长谈,从慧远高僧始创东林寺到时下净土宗的名声,则是一部悠远的东林佛书、一处当朝的佛教重地,为此第二天又逗留一天。

  告别了住持,他们沿山北转,绕过余脉,来到一处芳草地。草地开阔,前面自山向北横贯一条小溪,有石桥跨过溪流。再往前走,地势逐渐升高。站在高处向南望,一幅壮丽景致。周敦颐心旷神怡,甚感此处不失仙境,也不离凡俗,神奇美丽。他看了好久,见有放牛人牵牛从山边走来。

  周敦颐:“请问,这里叫什么地方?”

  放牛人用手比划,说:“你往东南看,那高高的山峰就是庐山莲花峰,在人们心中很神圣,就把山下一带称为莲花峰下。”

  周敦颐:“这溪水清澈,源于何处?又流向何处?”

  “出于莲花峰下莲花洞,长年清澈,经湓水北注长江。”说完放牛人离开了。

  他们看向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峰顶端好似一朵莲花蓓蕾,峰腰云腾雾绕,天空的蓝、云团的白、山体的青,三色相间共和。周敦颐生有不舍之情愫,他想得长远——莲花峰下特别相适自己这颗爱莲之心。他觉得这里犹如故乡楼田保,说:“一方圣地,宁静致远,还有土肥水清,你们再看那放牛人和牛那样的质朴。”

  潘兴嗣:“茂叔是想……”

  周敦颐又点点头。说:“就在此买几亩土地,建上几间房屋,待解官归田时也有心怡栖息处。到时可以尽情看山赏水,歌咏抒怀;静心读书讲学,探究圣贤之道。”随后,他在那溪流北边坡上筑建了两间简易屋舍。如老家一样将前面的溪流取名为‘濂溪’,把两间屋舍名谓‘濂溪书堂’”

  熙宁四年(1071)八月,周敦颐到任南康知军。他忙过一阵,又想起长眠润州地下、去年墓庐遭水侵袭的母亲,便有自愧不孝之感,不寒而栗。

  周敦颐告诉夫人,说:“马上就是南方雨季,军衙的事初步理顺,现在可以去润州迁母亲灵柩,事情不能再等再拖。”

  周敦颐带周通去了润州。小居几日,他尽量按照长江流域风俗,租船把母亲灵柩西迁江州(今九江市濂溪区莲花镇谭畈村)安葬。潘兴嗣也来了,周敦颐对他说:“吾后世子孙,遂为九江濂溪人。”潘兴嗣领会其意,将此话写进《仙居县太君郑氏墓志铭》。周敦颐将墓志铭刻在碑石上,以告后世子孙。此后,周敦颐只要有空,常到坟地看望母亲,有时还带上儿子寿和焘,一坐就是半天。后来周敦颐也长眠于此。

  退养归去 莲花峰下讲学化民

  周敦颐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时有不适。看过郎中,身体才有好转。体弱力衰,难免延误公务。自知之明,如此身痛心苦,不如早下决心,告别官场,无愧一身官服,他与夫人商量,退居濂溪书堂。朝廷收到周敦颐的奏章,认为请辞正当,合乎情理,不便强留,很快发出了准予周敦颐退养的批文。熙宁五年(1072)正月底,批文到达南康。

  二月初,一家人来到庐山莲花峰下濂溪书堂,周敦颐成为一个自由、自在而自然的人。他天亮而起,日落而归,和夫人一起在书堂旁边垦荒种地,植蔬桑麻;于清静里读书,感悟中著述;看山看水,不愧与山水草木为伴。一天早晨,两个儿子跟随夫人走在书堂外,周敦颐站在书堂高处望向前方,眼见他们母子身临空旷的濂溪边,天人合一,道出自然,怎不享受这样的简朴、踏实、温馨,顿时生有一种家居如斯的美满感触,其实他早已把这块土地完全作为第二故乡,一个再也不可离开的地方。

  过着退养生活,看上去周敦颐日子清闲,但事情还是很多,每天下来并不轻松。除了田地干活、书房读书外,更有他从小秉持的传道梦想。至月满,其退养的消息更大范围地传开,南康、江州人知道,相邻洪州、饶州、蕲州也有人知道,经常有人慕名而来求学问学,有时来一两个人,有时来两三个人,官场民间的人都有。夫人看到他为零星来人传道忙个不停,顾及他身体,建议聚来者开班讲学,这也是他的一向想法和愿望,于是初定每隔十五天讲学一次,每堂讲学总是座无虚席。

  后来,听学的人越来越多,讲学也增加到每月三次,成为他必须遵守的无言约定。他要读书温故,要撰写讲稿,还要用很多时间接待纷至沓来的拜访者,使得他本来没有完全恢复好的身体难堪重负,经常出现体力不支,甚至出现过讲课晕倒在讲台,但他依旧坚持。

  其实,周敦颐讲学化民,远不止是庐山脚下的濂溪书堂。他一生教书育人,自从早年在分宁开始,在卢溪、在郴州、在合州、在虔州、在邵州,在他到过的地方都这样,加上他那深刻的教育思想,周敦颐成为史上久负盛名的教育家,名声远播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