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企盼更多好歌

长江周刊 2022年03月06日

  ■ 罗旭初

  一直以来,我对著名词作家邹友开非常敬佩。他的《好大一棵树》《今宵情》等歌词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1998年九江令人难忘的抗洪之夏,他创作的《为了谁》更是唱响中华大地,令全国人民感动万分。

  同时,我国著名词作家乔羽、阎肃、张藜、王键、瞿琮、晓光、蒋开儒、车行、王晓岭、宋小明、石顺义、邬大为、李幼容等创作的许多经典歌词,我十分喜欢,也给我带来了创作灵感和艺术享受。

  诚然,歌词创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风格。一些人听从内心自由挥洒,一些人则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写。你可以一行行地写,也可以不这样。思考那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歌词,或者你内心的想法,甚至是一些你渴望表达的内容。对我来说,哪怕仅写出一句话,也能迟早唤醒我一些别的想法。

  通常,歌曲的段落是按二、四、八行分隔。有时只有三行,另一行以旋律的形式呈现。对作词人来说,段落和旋律是一首歌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实,要写歌词是很简单的,每一段的旋律通常是一样的。当你写好最基础的东西后,就可以添加更赋资质的了。创作中,我觉得写最后两个段落是最难写的,即使是最有经验的词作家有时也可能被榨干灵感。如此,歌词就结尾非常重要。“我们不要只注重歌词的开头,也要特别注重歌词的结尾。歌曲的第一句是音乐的主题,而歌词的最后一句,应该是你最集中想表达的那句话”。所以,歌词创作更多的是要考虑它与旋律、歌曲、声音、和旋与节奏的结合,做到主题鲜明,富有时代气息,紧跟时代的潮流。只有这样,作品的质量才能提高。

  “把生活中质朴的语言用在了歌词里,就是把真水无香的形态,提醇到烈酒的品质。”著名词作家任卫新说,歌词的质朴是最可贵的品质。这些年来,在创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歌词。但是,却发现一些流行歌曲的词儿实在差劲,缺少流行元素,主题不明了,根本谈不上质朴。不是文理不通就是病句成串,还有的简直是生编硬造。

  诚然,一首好歌,除了有优美的旋律之外,配好歌词是相当讲究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三十年代,田汉先生为《夜半歌声》填的词“风凄凄,雨淋淋,花乱落,叶飘寒”;贺绿汀写的《秋水伊人》 :“更残漏尽,难耐锦衾寒”、“梦魂无所依,空有泪阑干”歌词之中均可见有深厚的古文功底。

  当代的歌词,写得漂亮精彩的亦相当多。吕其明等作词的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叠字、排比,运用得叫人佩服。还有,乔羽的通俗歌曲《思念》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歌词运用比拟的手法,配上那动人的旋律,唱起来回味无穷。即便是港台歌曲,好的歌词亦有不少。像电视剧《戏说乾隆》中的主题歌:“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岁月经不住太长的等待”,不但这头两句呼应工整,而且“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显然是受到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名句的影响,作词人加以妙用罢了。

  至于外国歌曲像《三套马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我国翻译家们都译得相当美。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为例:“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美好,令人精神爽,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有谁能否认这是一段优美的散文诗呢?

  歌词属于音乐文学的范畴。文学就讲究新意昂然,没有新意那就别提风格,那叫无病呻吟。香港音乐人林夕有细腻的文笔,作品包括粤语、国语歌词,写出了自己的风格;台湾著名词人、华语乐坛重量级人物方文山有自己的词汇积累,写出了独特的风格。这些写词大家都是在词汇的积累、文字的组合上下过苦功的。所以,平时多留心、多积累、多推敲,写作时反复修改不怕麻烦,尽量使用自己独特的语汇,久而久之,歌词的质量就会上来。

  好歌为什么能一代一代传唱下来,劣歌为什么记不住、短命、没人唱?我看这就不言自明了。

  其实,在我市就有许多作词高手:王一民、吴文峰、熊益美、徐敏、陈茂胜、徐翠霞、何先梅……他们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歌词,甚至还获得过全国、全省大奖。笔者仍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市著名画家、词作家傅梅影先生作词的歌唱九江赞美九江的《甘棠湖之夜》,1980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对台广播歌曲创作、演唱一等奖。每当我听完这首优美抒情的歌曲,令人如沐春风、久久不能忘怀。

  一篇《九江赋》、一部《庐山恋》带动九江文化旅游。我想,再有一首在全国唱得响的好歌该有多好啊!

  我们翘首企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