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的民间灯彩与民俗风情(上)

长江周刊 2022年03月13日

  ■ 廖 柳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辛弃疾描写上元灯节的词。百转千回,伊人一直在灯火阑珊处。“灯”映衬着词人的情感,而这“灯”背后的灯彩民俗则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灯彩的起源及发展

  灯彩,民间又称“花灯”,既是一种照明器具,又是传统节日的应时之物。在中国民间,每逢节日或婚寿喜庆之时,人们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贺。千百年来,灯彩已成为具有鲜明的社会普及性、和谐团聚性、广众娱乐性、民族传承性的盛大民俗活动。灯彩文化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规模也越来越大。灯彩艺术具有独特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它不仅使许多重要的节令习俗和人生礼仪熠熠生辉,还能装饰、美化建筑物,渲染气氛,使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交流感情、憧憬未来。

  关于灯彩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道教起源说,道教早期重要派别五斗米教(天师道),祟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并以三元配三官。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每个生日都是一个节日,因此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也称“灯节”“张灯节”;二是佛教起源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出使天竺取佛经的蔡愔满载而归,禀告明帝,称印度摩揭陀国每年正月十五日,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放光雨花,点灯敬佛。明帝遂令皇宫和寺庙效仿,并令士族庶民家家挂灯,这种佛教礼仪逐渐演变成元宵节。佛经《涅槃经》称:佛门于正月十五有“步步燃灯三十里”聚众燃放花灯之盛况,象征佛法大放光明;三是崇拜火神说,火是人类文明史上由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到共火而食的重要转折,火神是中国民族普遍崇拜的自然神之一,且古人多有祭火、拜火的习俗。因此有春节、元宵节点旺火的习俗,从除夕之夜开始燃旺火。据传这样会燎去一年的晦气,旺火也寓意日子越来越兴旺红火。

  灯彩艺术源起于汉代,兴于隋唐,在南宋时期更为兴盛、明清时期尤为风行。南北朝时已兴起“元宵观灯”之风,至隋朝,在正月十五日,在京城端门外大放炬火,光烛天地,绵亘八里。隋炀帝有“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诗句,可见当初灯景盛行。唐朝是中国古代盛世,元宵观灯更是盛极一时,据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载:唐代元宵灯轮高二十丈,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咏道:“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至宋朝,灯彩制作更为华丽奇巧,种类繁多,如走马灯、孔明灯、白玉灯、珠子灯、羊皮灯……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明清时期,北京、南京等地元宵节白天列市,晚上张灯,观灯者络绎不绝。至清代,灯彩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等内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灯彩被当作“四旧”,遭到批判,销声匿迹。直到1978年,九江部分村镇又重新出现一些灯彩。1981年后,每逢中秋节、春节、元宵节和重大庆祝活动,九江村镇常有玩龙灯、蚌壳灯、狮子滚球和花船灯等活动。

  九江灯彩与彩灯舞

  九江彩灯舞主要流行于赣北各县区,其中柴桑区、瑞昌、武宁、永修、彭泽等地广为盛行。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人们或在长街广场,或在村头湾边,舞起各式各样的彩灯,以增欢乐气氛,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九江这些地方的彩灯种类繁多,名称各异,其主要有:龙灯、狮灯、蚌灯、跑马灯、采莲灯、虾子灯等等。有些地方在开展彩灯舞活动的同时还会唱闹元宵灯歌,如柴桑区就保留了一首完整的唱词:“土官村司请,神皇社会请看灯,贵府华堂有多远,好比皇宫九龙廷。我在九龙廷,先拜门前二将军,再开三百黄金锁,高卷珠帘进花灯。”

  九江“龙灯”又称“龙舞”,九江人称其为“玩龙灯”。其形象各有特色,多用竹、木、布、纸等扎成,节数多则近百,但均为单数。躯体内能燃烛者称为“火龙”,不燃者称“布龙”、“沙龙”,“龙舞”套路甚多,常见为一手举红色绸珠,在两条“龙”之间戏其作舞。“龙”随红球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使观众目不暇接。九江各县“采莲灯”又称“采莲船”。它用竹篾扎成一小船,蒙以彩布或彩纸,用绿色绸布表示水纹遮住少女双脚。船外有艄公艄婆,艄公撑篙(桨),艄婆撑舵,手播大蒲扇,三人动作协调,模拟上滩下滩,顺风搁浅等行船动作,船中少女唱各种小调,并配以锣鼓,艄公艄婆不时插话帮腔,诙谐滑稽。“蚌灯”又称“耍蚌壳精”。用竹篾、彩绸扎成蚌壳形体,两边介壳可开可合。表演时,由一妙龄少女身背蚌体扮蚌壳精,张合介壳逗引一扮渔夫的老翁;渔夫张网屡捕不得,身首常被蚌壳夹住。有时也用第三人扮鹬,合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此外,尚有一种篾扎纸糊的跑马灯,分内外两层,内圆外六方形。每方留有窗孔,中插蜡烛,利用蜡烛燃烧产生的气流,推动内层剪纸图案转动。一般悬挂厅堂观赏,以添节日乐趣。

  “虾子灯”亦名“虾公灯”,因其表演形式似龙灯,又叫“虾子龙”。是清道光年间产生于彭泽县新王屋村,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它一直由彭泽县黄花乡东风村新王屋村民保留至今。“虾子灯”是一种由三人表演的较为独特的灯彩舞蹈。游灯的时间为上元节。游灯之前要设案点香,燃烛鸣爆,祭祖拜天,由村中年纪大而有威望的老者,手执毫笔,蘸金水,在虾灯的眼上点一下,谓之“点睛”,睛谐金,图个发财的吉利。然后游乡串村开始。游灯大多在夜晚。其表演程序有四个动作:虾戏尾、虾点头、虾弓背、虾伸腰。因虾灯内点有蜡烛,在夜空的衬托下,虾灯如流星划空,似火龙翻飞,整个舞蹈反映了虾子的生活习性,勾勒了一幅水中虾游的画面,由于形象逼真,把一只栩栩如生的虾子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表演“虾子灯”时敲打锣、鼓、钹等打击乐器,演奏民间“十番锣”,气氛热烈,深受群众喜爱。“虾子灯”这一民间传统灯彩,长期以来被埋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虾子灯”这朵民间艺术的奇葩也开放了。1983年以来,它又以独特的风姿展现在人们的面前。1986年彭泽县文化馆据“虾子灯”的表演程序和技巧,改编为“虾戏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