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在九江(下)

长江周刊 2022年06月12日 崔若林

  ■ 崔若林

  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与日常生活过程中,湖乡人民形成了乐观开朗、热情奔放的情怀。广泛流传的划船舞、蚌舞、渔舞、莲花落、打莲湘等民间舞蹈,都源自渔民丰富多彩的生活。驾船、捕鱼、拉纤、扯帆、搬运等等,所有充满动感的节律,都是渔乡民间舞蹈语汇的源头,原生态的舞蹈元素及民间舞蹈形成的根基。它以其朴实的肢体语言,把湖乡人民的内心世界及特殊的风土人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就像一幅流动的图画展示在文化长廊之中,美不胜收。诸如蚌舞,是根据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创作而成。蚌壳姑娘十分惹人喜欢,渔翁老人动作维妙维肖,表演内容异常滑稽有趣,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神奇色彩,形象优美,情感深挚,韵味悠长。

  三

  渔乡人民世世代代以水为邻、与鱼为伴,耳濡目染言传身教,鱼文化亦渗透到民俗风情的骨子里。人从出生到死亡,从订婚到嫁娶,各种礼仪风俗,时时活跃着鱼的身影。渔乡女儿出嫁,在婚期的前一天送嫁妆,叫做“行河”,寓意鱼在河里游,女儿是在水边长大的,也要由河水河风欢送。嫁妆上要贴各种吉祥谐音的鱼图剪纸。新婚之夜闹洞房,小两口要一起咬那吊着的鲇鱼,表示“心心相连”,要四只手一同抓才鱼,以示婚后“四季发财”。小宝宝出生,襁褓布面上绣的是可爱的大鲤鱼,象征着人生之“礼”的祝福和美好活泼的生命力。娃娃长成了小伙子、大姑娘,就要订婚,讲究的是“双礼(鲤)行贺”,将剪好的大红双喜字,贴在一对鲤鱼上。人老了,化入黄泉,子孙后代来扫墓,必备鱼、肉、鸡三种菜祭奠,献上敬老的爱心。

  湖乡人民,饮食亦有讲究。南湖区的渔民吃鱼不打鳞,意谓吃了打鳞的鱼,鱼鳞会去报信,下次就打不到鱼了。大多数地区的渔民们都不吃甲鱼,说甲鱼是鼋将军,鼋将军会打洞。吃了甲鱼,鱼就会从鼋将军打的洞里逃生。北湖的渔民吃鱼用湖水煮湖鱼,肉嫩汤鲜。吃鱼时不能将鱼翻边,如果翻了边,将会不吉,带来翻船的灾害。禁忌船上锅灶煮白鳝,相传白鳝为龙所投胎,食之有亵船祖之歉。在都昌等地沿湖渔家做客,热情的主人在鱼菜丰盛的餐桌上,定会加上一盘鸡蛋炒银鱼,让客人尝到鄱湖佳肴名菜特有的鲜美,表示对客人的敬意;这里的渔民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腌上两条金丝鲤鱼,象征着家世兴旺,年年有余。湖口的渔家每年都要提前一天过年,吃年饭时,席上必需有一盘鱼,称“吉祥有余”,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

  鄱湖渔俗文化,既是体现渔民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也是张扬渔民自身人格的最好形式,它在整个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