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石系清代九江府山川岭贞烈坊遗物。
■ 詹 文
甘棠湖里有两座小岛:其一,烟水亭,非常有名,今且不谈;其二,樱花岛,纵九江人,每日路过,也未必尽知其名。它由一条樱花小径,衔接甘棠公园,直达湖中,此处即为樱花岛。置身其间,清风徐来,风景怡人,是市民晨练暮行的好去处。
笔者一日信步而往,发现两块条石,形制略异,列于空地之侧,供游人休憩。忽见一石,隐约有字,细辨之,乃“后先同一揆看浔阳皓月湓浦清流”十四字,而其落款,字迹斑驳难辨,臆测之,似“知德化县事钱塘张光裕撰并书”字样。其另一石,字迹已模糊不复见。
笔者翻遍有关九江藏书,才了解到这是清代九江府山川岭(今九江市庐山南路与女儿街交汇处高坡)贞烈坊遗物,完整对联为“节烈自千秋想空阁青灯荒郊碧血;后先同一揆看浔阳皓月湓浦清流。”顿时兴奋难平,觉那另一块已无字迹条石,仿佛隐隐约约有文字在舞动。此碑石必古物无疑,然欲细究其来历而苦于资料短缺。幸得九江地方史研究专家陈新代、张廷、黄澄等老师热心帮助并发送资料,方得以排除误导信息,厘清来龙去脉。石刻真相,渐浮水面。
据《九江府志》(同治十三年版)卷二十五记载:“张光裕,浙江钱塘人,优贡出身(京师国子监毕业生),于同治三年(1864)署九江府德化县事,四年(1865)复署。”也就是说,张光裕于同治三、四年连任德化县令。
由此可见,石刻题字者,正是此人。《九江府志》卷七又载:“贞烈坊在城南山川岭,为朱明贵配邹媖立,嗣风折倒,知县张光裕捐建碑亭。”此即指出贞烈坊位于九江府城南的山川岭,乃因朱明贵之妻邹媖所立,后被飓风刮倒。时任德化知县张光裕捐款为之重新修建碑亭。如此,甘棠湖樱花岛弃置于道残存石刻,当属张光裕此番重修碑亭而书联勒石无疑。
然而,石刻究竟勒成于何时?我们可以将时间跨度尽量缩短。由《九江府志》可知,张光裕既于同治三、四年任职德化县事,而吕事舜编《九江往事编年》同治四年有记:“暴风大作,吹折九江圣庙两庑、关署屏墙,长江沉船甚多。”两证合一,大抵可以断定,樱花岛弃石镌刻时间,必在同治四年风灾之后,时任德化县令的张光裕重建贞烈坊之时。
那么,贞烈坊主人,究竟何许人也?因何为其立此贞烈坊?为飓风所损之前的贞烈坊又立于何时?据《德化县志》(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版)载:“邹媖,朱明贵配,谊虎女,因族逆持刀相胁,不从,身被七十二刃,全节而终。旌建贞烈坊于夏家河(具体位置不详,当在山川岭范围之内。)桥右,立有贞烈朱邹氏碑志,郡禀(最高级别秀才)潘应春《烈女行》(潘氏《烈女行》类乎打油诗,篇幅较大,而内容却少,废话连篇,且陈腐不堪,故略之)”。由此可见,该志只记贞烈坊主人邹媖,乃九江府山川岭夏家河人朱明贵之妻,重点在其死难事,而死于何时,生年几何,贞烈坊何时所立?语焉不详,一概不知。
综而言之,清朝时,在未知的哪年哪月哪天,夏家河朱家,有个烈性媳妇邹媖,因不从乡里无赖之欺,奋起反抗,被捅72刀而亡。当时的地方政府闻之,乃申报朝廷,获准为其建贞烈坊并勒石树碑于山川岭,以示旌彰。至于歹徒如何处置,未见诸史料,不敢臆测。除暴安良,历来皆属地方政府职责所在。闲话勿赘,咱言归正传,后于同治四年,台风拔木掀舟而来,浔城痛受其灾,贞烈坊亦未幸免,碑坊俱摧。时任德化县令张光裕,乃风雅之官,捐银泼墨写下“节烈自千秋想空阁青灯荒郊碧血;后先同一揆看浔阳皓月湓浦清流。”末了落款“知德化县事钱塘张光裕撰并书”,然后令人勒石重修节烈坊碑亭。
然而,张县令恐怕想不到,其字虽劲,其联尽工,其碑再固,怎敌那岁月风霜。其复修之碑亭,复又坍毁。仅余此两块条石,置诸于斯,供人坐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