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考研故事 (下)

长江周刊 2022年10月16日 龚锦文

  ■ 龚锦文

  考研风云众生相

  评书里叙事时常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时间对于读书、做事的人却是:无事则长,有事则短。

  一年的复习迎考时间倏然而过,研究生考试定在春节前半个月,数九寒冬与高考的七月流火相比,那是冰火两重天。既然要奔赴赛场,不妨把它看作是淬炼过程。那年与二中老师文平同往考点,九江考场设在双峰小学,各专业考生总计有400余人。考试前晚就餐的时候,我和文平为了放松,想找人聊聊,不得不说当地理老师的文平有双地理大发现似的眼睛,在一位就餐的考生对面坐下,一边吃一边攀谈起来。因为同是考生,大家自然是惺惺相惜,相交坦诚。他是来自武宁的张国富,一交谈我们就发现这是位奇人,还未入场就注定了他就是个励志传奇。他自身经历了两次移民搬迁,从富春江畔的建德到柘林湖边的武宁,高中辍学,自考的学历,报考的是古代文学,如今很自信地来了,向下一个目标冲刺。他的故事让人惊奇、鼓舞,于是心中暗暗为他、为我们自己祝福,我知道苍天未必不负有心之人,但读书肯定不会。

  两天的考试在紧张的氛围中度过,大家的心情、状态各异,有人进考场前反复去厕所方便;有人第一场英语考试后扬言要放弃回家,明年再战;我则是被所报考学校的专业题击蒙了头,有些题、有些理论根本未曾见过。考试结束后去了县医院科主任家里、市医院科主任的办公室讨教,查遍大部头专著都没有记载,这才知道可能是出题学校教授的理论学说,这也难怪,就如武学,不懂门派、不尊山门如何入得门来拜师学艺?

  等待出成绩的时间的确是很漫长,挨过春节、熬过将近整个春天才有眉目。接着复试,又将熬过半个夏天,高中者才能获得最终的通知书。在煎熬中,小城的考生们相互熟识起来,走动拜访中自然拉近了彼此距离,讨论学习心得,探听信息,讨教经验。

  云中锦书寄谁家?地理老师文平科班出身,考上了中山大学,多年后去治理珠江了。数学老师刘俊文是中师毕业,也是自考的大专、本科,多年苦读,孩子都快小学毕业了,考了多次终于考上了部属财经大学的研究生,后来当了财经大学教授。而那位张国富被杭州大学录取,当年,他的故事上了多家报刊。多年后,他成了大学教授,实现了从田头走上讲台的华丽转身。

  大多数落榜者,只好在各种窘境下又重新整理心情,再次出发。大家珍惜机会,相互鼓励,彼此来往,多做几个“文会”,前辈、身边考研者的故事也在往来中流传,温暖与激励着大家去坚守和不断前行。有些故事让人感觉“恩仇快意”,有的痛彻心扉,有的则是曲美励志。有位搞设计的潘成,虽然长相平平,却是才华与傲气并举,一份呕心沥血的设计,按照各级领导的指示数次修改,最终改回了原样。定案通过后,潘君意气难平,拍案而起,拂袖而去,从此发奋读书,翌年考上研究生。经过多年努力,最后做了著名大学系主任,成绩斐然,著作等身,成了业界翘楚。而考生袁华则是外埠学子,出身草根,虽无潘安之貌,却有梁兄山伯之情,大学四年把一位同组同学变成女友。本可留在省城工作,毕业之时,因为女友分配回县里,心之所向,只好追随女友来到小城。几度春花秋月,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挑选佳日上门提亲,谁知风云突变,人遭力拒,礼物也被扔出门外。袁华不解,四处打听,有长者不忍,告知消息。原来女友被家人逼迫,与高中同学开始了交往,此君家底殷实,在小城地位也是了得。袁华自闭数日,痛定思痛,从此埋头向学,次年考上研究生,最终去国外做研究,混得风生水起。而一中英语老师崔建的故事则是一波三折,美丽动人,令人惊羡。崔老师其貌不扬,中师毕业,自考本科后,本当结束。无奈教书时,班上一漂亮女生觉得崔老师对自己学业有巨惠,甚至对自己有再造之恩,感激和敬佩之余爱上了老师。高中毕业,女孩考上了南京的医学院。崔老师从此开始考研,先是继续在一中教书,一面备考,一面开始异地恋情。那时没有手机,只好用固定电话“煲粥”,数年之后,异地恋还在煎熬,那点工资也不够花销,三十五岁时这位老兄干脆停薪留职去了南京,一边打工、复习,一边培育这份爱情。后来女孩去北京读研,他也开始北漂。女孩研究生快毕业了,他终于考上了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故事最终是非常圆满。

  第二次考场失利,自认为是与学习方向有关,我再整旗鼓,觉得自己摸清了考试规律,重新调整方向,信心大增,对省城的培训班不屑一顾;而就在此期间,我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来县城进修的姑娘,她心目中的对象要是个读书人,别太呆气,未顾及对方的经济条件。我内心称奇,竟有如此女子,于是被丘比特神箭所中,无可救药了。接下来的日子少了一份清苦、多了一份责任,只有更加努力向前了。

  三年里,小城考研人数逐渐增加,我也由新手变成了前辈,大家彼此鼓励、相互扶持,多做演练,积蓄力量继续奔赴考场。第三次考试在漫天大雪中进行,参加考试的热情却是空前的,九江报名考研的有600多人。也许是瑞雪兆丰年,自己也终于在笔试中涉险过关。那些年,能闯过关自己都感觉不简单,因为这不但要总分过线,5门考试每门都得过线。那年复试的人也超出计划很多,真是险象环生,当锦书寄达时,虽然身无几文,但至少不必卖鸡熬粥,内心狂喜,准岳父也是帮忙凑足碎银应付用度。虽然没有张乡绅来称兄道弟送宅子、给银子,但若干年后市里作为人才引进也享受了殊荣。而同事游千里和黄春山也先后考到了律师资格,据说律师资格考试的难度不亚于考研。

  再往后,考研者益众,我所熟知并一起做过“文会”的有20余人,除了少数人因种种原因最后放弃,苦苦坚守的基本上都获得成功,有从事本专业的,也有再选择专业的,只是有些人甚至花了近10年的时间。他们同我一样,曾经茫然地匆匆来到小城,而后陆续坚定地离开,去开启了自己的新征途。

  忠我所愿,沐我所期,只若初见,带着当年考研的干劲和热情,经年奋发终成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名医,当然这离不开故乡县乡百姓的最先认可,同时,这样的励志故事在小城也渐渐流传起来,自己也欣然自称是小城草根界健康的代表。二十多年过去了,同学聚会、同科的举子重逢机会增多了,回忆也渐渐多了起来,回顾那段经历和多年的际遇,回想起系主任蔡一华教授的那句充满梦想和激励的话语,嘘唏不已,人生的路不就是一首首命运的乐章吗?曲中这群秀才、举子后来不正在分别干着管天、管地、管着生活在其间的人间事务吗?

  重读《范进中举》,再品人生百味、社会百态:剧本似荒诞,事出却非异,都云范生痴,尽书作者泪。体味曲中人,离不开所处社会。其实生活未必如我们原初所想的那样。我不仅为范进百折不屈所深深感动,泥土里生活,云端里思想;也渐渐感受到邻居、亲友的可爱,起初为范进不顾生活能否继续,仍然去读书而感到担心或者不能理解,觉得他的行为是多么可气可笑,也难怪岳父气愤;然而,当你一旦获得成功,不管你是否疯了,反过来是他们最先支持你、挺你,何也?对大多数人而言,毕竟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就该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而对于有梦的范进,立足点和思考的维度自是不同,戏剧性变化只是因为理想照进了现实,还好范进有始终支持自己的老娘和妻子,否则生活中就少了故事,社会也不会那么多姿多彩。

  不久前与千里、春山重聚小城,再登石钟山,思绪万千。登高而望,江水依然在奔流,湖山依旧静好。极目远眺,江湖两色也在远方融成一体。而今,位于江湖要津的小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城已经崛起,出城的路已经有了高速桥和铁路桥了。昔日喧闹的小城在月亮山的怀抱中变得安静了,成了旅游观光的景点,渡口变得落寞萧条,而月亮山仍然像母亲一样伸出双臂。上、下石钟山,固执地守望着从这里跨湖渡江远行的游子,也包括我们当年的这些考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