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出好诗 2020年11月29日  雁飞

  ◆ 雁飞

  写诗数十年,就诗歌写作,纲目化地谈三点个人体悟。

  第一,写诗就是还愿。一要虔诚,二要干净。应发乎心、动于情,庄严、本真、赤诚,即便嬉笑怒骂,也应秉持大义,去邪存正。孔子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说的就是,写诗,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或感恩,或祈祷,或忏悔,或悲悯,或爱或恨,或歌或哭,容不得一丝邪念和杂念。我认为,那种把写诗当成刷存在感和追名逐利手段的做法,那种在写诗上急功近利的想法与做派,无疑是对诗神的亵渎与背离。诗歌,不是可以拿来往脸上粘贴的金片,不要指望通过写诗来达到任何非分的目的。诗者一定要静心,要有定力,不要把自己置于风中、随风而舞,更不能在风中迷失自己。思无邪,应是一名诗者把诗写好的前提,也是一名诗者应予涵养的道德自觉。

  第二,写诗就是修行。一要得法,二要精进。我认为,要写诗,先做人,诗外的修炼比对写诗这件事本身的琢磨更重要。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他的《示子遹》中说:汝果要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说,要想学习写诗、要想把诗写好,不能仅仅只从诗歌出发、简单地从诗歌到诗歌,要跳出诗歌看诗歌,要研究诗歌背后的东西,要从关注社会、提高个人修养做起,只有懂得更多、站得更高、胸怀更大、落得更实,才有可能把诗写好、写出好诗。

  我的认知是:诗人之间,诗作之间,谁高谁低,孰优孰劣?比到最后,比的一定是诗歌背后那些精神性的东西,是视野是否更开阔、精神是否更强大、学养是否更深厚、认知是否更深邃、情怀是否更博大、联想是否更丰富、想象是否更奇妙、审美是否更独到。如果,不注重平时的学思践悟,不注意从各个方面给自己充电,不注意妥善处理小我与大我以及个人与时代、与地域、与生活在场的关系,不注意思想、情感、意绪的清洗,完全是凭着一时兴起、一时冲动,或出于附庸风雅而去写作,一定不可能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甚至高于别人的作品,也注定写不好、走不远,此等诗者的最终命运,也只能是被淹没、被淘汰。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的诗歌一定不是闭门造车可以造出来的,必定是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都达到一定境界之后诗的自然呈现,只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才有可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品。

  第三,写诗就是写诗。一要纯,二要正。诗,不仅仅只是分行文字,诗有诗品,诗有诗味,诗有诗意,诗就是诗,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诗,不可冒充,无可替代,诗,是诗的本质。真正的诗歌,好的诗歌,即便不分行也还是诗歌。分行,其实是诗的呼吸,是诗保持内在节奏、强调自身语义的一种生命自觉,是诗意的一种内在而又自然的律动。真正的诗歌,即便不分行,也还是会让人感觉得到节奏和诗意的存在;而非诗,一旦将分行拆除,连诗的外貌也没有,就会立刻现出非诗的原形。

  “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对诗应保持高度敏感,对诗与非诗应保持敏锐判断,同时,还应注意保持情趣的高雅和品位的纯正。诗者写诗,写的首先应该是诗、艺术之诗,其次应该是阳光之诗、优雅之诗。诗者,应虚怀若谷、博采众长,勇于写作探索、勤于写作创新,但任何对诗的胡作非为,不仅不道德,也注定不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