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 罗
吾族华夏历万劫而不覆,得益于两个奥秘。一者,具有至强至密之组织性,二者,具有至坚至固之文化凝聚力。
家族文化,恰好融汇着此二奥秘。家族结构体现着至强至密之组织性,家训家规体现着至坚至固之文化凝聚力。
邑中名儒汪国山君,坚守本土,以家训家规为文眼,叙写各姓各宗之源流与演变,各界人士之创业与奋斗。所涉古今人物,数以千计,决不溢出都昌藩篱,笔锋所指,远非武山草木、鄱湖浪涛,往往是天下风云大势,国家生死存亡。
家训家规,不入经国之大业,多以民间文化视之,然而汪君却由此揭开了华夏民族古往今来扶危救乱治国安邦之壮阔历史,其慧眼卓识,堪可赞叹也。
都昌古邑,贤圣辈出。东晋陶母,乃吾夏三大贤母之一,其备尝艰辛,大德化育,造就东晋大司马陶侃。陶侃德才秀杰,一代名将,拥重兵而不谋权,一心保社稷而利苍生,垂范后世。其曾孙陶渊明,吾族文学史上巨星也。南宋刘锜,抗金名将,功名同于岳飞。宋末江万里,力主抗金抗元,以宰相之尊殉国。元代有大儒陈澔,一门三代治《礼记》。在蒙元治下注《礼记》,其意岂在文字句读乎!其配祀孔庙,荣光无愧。
古之人何其伟岸,彪炳千秋者不止一二。然余所重者,尤在今人。
近世中国,乃生死危亡之季。若无万千族民浴血奋战,吾族早沉入地狱,哪有今日伟岸之中国也。都昌儿女,为救国救民而决死奋战者,不可胜数。
土塘镇冯任,曾一直是江西省委重要领导人,后任湖北省委代理书记,牺牲于敌人刑场。当其深陷囹圄,其父携款相救,然其坚守志节,不屈而死。他曾担任吉安特委书记,领导东固根据地武装斗争,为毛主席建立中央根据地,佐力甚多。他曾奉命给毛主席送中央文件,惜乎当时朱毛红军处于至为艰难时期,在赣闽边界流离游击,行踪不定,未能面呈毛主席。他在大革命失败之际,在南昌与方志敏、邵式平共话革命沧桑。后来曾代表江西省委,到赣东北根据地视察工作,再一次与方志敏邵式平交集。
汪墩乡刘肩三,是都昌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从最早的农民运动、农民武装到后来率红十军在都昌打土豪,都昌革命的主要篇章,都闪烁着他的名字。他曾奉命到景德镇从事工人运动,为方志敏率军占领景德镇、建立红十军立下汗马功劳。曾任红十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兼七旅政委。在武装斗争万分艰难时期,他奉命率三十余人小股部队,留在武山开辟根据地,惜乎刚近武山就遭遇大股敌军,不幸兵败被捕,拒绝劝降,牺牲于刑场。汪墩乃吾邑都昌革命核心地区,诞生的领导人和烈士最多。仅刘肩三一门,即有五位烈士。跟他一起英勇就义者,即有其侄子在列。
鸣山乡刘乙照,都昌农民运动领导人,赣东北根据地重要领导人,长期担任根据地周边鄱阳、余干、浮梁、德兴、横峰等各县书记,及多县中心县委书记,为根据地筹集武器、药品、粮食等各种给养,为根据地发展和红十军壮大立下巨勋。曾任赣东北特委秘书长,据说还曾任赣东北苏维埃副主席。最后在肃反中牺牲。他和刘肩三,都是建立和发展赣东北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是方志敏邵式平的重要助手。
蔡岭镇村妇王满香,幸福涧曹钥村媳妇(娘家为大岗镇汪家村)。那时幸福涧活动着一支红军队伍,常遭国民党部队残酷围剿。王满香经常冒生命危险为红军运送粮食给养。为了给红军补充武器,她设法策反围剿部队的国民党班长。她被捕后受尽各种酷刑折磨,坚贞不屈,拒绝招供红军踪迹,最后英勇就义,年仅22岁。一位文盲村妇,其勇其贞,与那些叱咤风云的大革命家等齐。她既不懂孔孟之道,也不知马列主义,主要得自家训家规的培育造就。她未及生育,就香消玉殒。她的事迹,彰显了吾族为了改命革运,奋斗何其坚勇,代价何其巨大,牺牲何其壮烈。
汪君大作,对工农商学兵各界杰出人物,所述甚多,表彰其功德,不遗余力。其用力最深者,无疑乃上述革命人物也。此种志趣,深合吾心矣。
汪君描述革命人物成长之滋养时,既不渲染大经大典宏旨,也不突出反帝反殖革故鼎新之时代风尚,而是始终紧扣家训家规立言。此种偏倚,不给读者缺憾感。为何?因为其所尊家训家规,与大经大典神韵贯通,与反帝反殖革故鼎新时代同气相求。
中华大家庭,经历五千年共同劫难、共同奋斗,无数次生死考验,各族各界逐步形成了共同的文化气质和民族精神,家训家规虽系一姓德教,然与先圣先王大经大宪,同风同质,上下呼应。家训与六经同道,草根与圣贤同德。历朝历代,万姓百族,无不如此。这就叫至坚至固之文化凝聚力。明乎此,才知何为华夏之根,何为华夏之魂也。
都昌一邑,地僻而小,一户家训,词简而陋。汪君著书,无意攀高附贵,而是因僻而贯通古今,就陋而铺陈大道,篇篇都在彰显族根族魂,揭示吾族万劫不灭、崛起腾飞之奥秘与力量。
为文为学,高才不在辞章,而在其教化之深,关怀之远也。汪君之作,当之无愧矣。 (摩罗,本名万松生,江西都昌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