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艺术巨匠的心灵之旅

——读欧文·斯通《梵高传》
长江周刊 2022年01月30日

  ◆ 屈仲凡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会让你灵魂震撼,像面对乌云中的闪电,书中警醒的文字,能劈开身体的躯壳,让光亮闪进心中所有的角落。《梵高传》是一本让我灵魂震颤的书,翻看书页里炽热的文字,像捧着一堆自己不能承受的火焰。这个伟大的艺术家,把自己的生命当颜料,涂抹在画布上,燃烧一个时代,至今没有熄灭。

  《梵高传》是著名人物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成名作。欧文·斯通写过很多传奇人物:杰克·伦敦、米开朗·基罗、弗洛伊德等。可他写梵高时,却和他后来的著作都不一样。欧文·斯通像被魔咒附体,他追随梵高走过的所有地方,寻找梵高所有的脚步,驻足在梵高架起的画架旁,承受着同样的阳光炙烤和季风的吹拂,心律跟随伟大的油画巨匠一起跳动;并在和梵高一样近乎疯狂的创作中,完成了这部蜚声全球的人物传记。

  梵高是个从小不爱说话的孩子,似乎从降生以来,就被忽视,连自己的名字文森特·梵高都是顶替夭折死去的哥哥。他被家人和亲友忽略,却慢慢成长,像一棵被遗忘在田野里的种子,有倔强而顽强的生命力。梵高是忽然间就粗胳膊、粗腿的长大了。他并不是从小就喜欢艺术的孩子,虽然他的家族里有很多画商。他学着父亲,虔诚地当了牧师,可他并没有高高在上俯瞰众生,而是深入到底层的矿井里,去看矿工们的生存。残酷的现实,像煤炭一样填塞了他的胸腔,他的热爱被点燃了,正是这种热爱底层人民的心,让他看清了宗教的空泛和精神的麻醉。以至于多年后,他拿着画笔,画这些劳动人民的身影时,他的艺术理解是“我画的不是这个人,而是他滔滔不绝的一生”。正是这样的热爱,让他从来都不会有欧洲上层圈子骄奢淫逸的颓废,只有熊熊燃烧的情怀,才有了他《吃土豆的人》《夕阳和播种者》这些不朽的艺术佳作。

  当然,热爱一切的梵高,也会热爱他认为美的让他灼目的女人。虽然他一生没有结婚,但他对每段爱情,都倾注了所有的情感,他对爱人的表白,像他对画布一样,浓烈的语言和嘶吼一样的语调,让爱人落荒而逃。爱到无法自控时,连自己的耳朵,都作为礼物奉献。可四次爱情,无一段成功,极大地耗费了他生命的热度。也许,这不成功的爱情,成就了他,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充满烟火气息的丈夫或父亲,徘徊于厨房和生计坊间。然而,我却希望,他宁可没有那些被富商流转收藏的旷世杰作,而做一个普通的丈夫和父亲,在劳作归来后的院子里,与孩子们一起嬉笑,与妻子同吃一盘土豆泥和美味的羹汤,享受凡俗的幸福与安宁。

  梵高不是一个盲从的艺术家,他震惊于印象派画面上的那些绚丽的颜色,灵活多变的笔法,阳光从画布上透射出来。他惊讶了,他提起画笔,奔向福地阿尔。在阿尔,面对明亮的星空,他思索着生命的起源和意义,那些缔造宇宙的星球,穿梭多少岁月,落在凝望它的潮湿眼眸中,清辉闪耀,犹如疑问,深若寒潭,秘如偈语,他用厚重的颜料,与宇宙自然做着心灵的交谈。梵高用明亮的颜色,用几乎不调和的色调,在画布上疯狂地作画。没有一个人欣赏他的作品,同行们更是嘲笑他粗鲁的笔法和题材的粗鄙。谁也不知道,这个在田野里晒成火人的艺术家,生前无人看得起,他粗鄙的画作,死后无人买得起。

  梵高的《向日葵》,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写照。每一片花瓣,都是对艺术这颗太阳的致敬。每一分钟的仰望,都是对艺术燃烧的热爱。他笔下的向日葵是自我真正的自画像,那些愁眉苦脸或怒发冲冠的自画像,不过是梵高对束缚奔放灵魂的肉体的嘲讽,是对痛苦生活折磨的蔑视,更是对被遗忘、被冷漠的远距离的审视。画个割掉耳朵的自己,便是对无情现实声讨。是啊,哪位伟大的艺术家,向苦难生活低过头呢?哪怕是毁灭,都不能!

  终于,这些载着梵高生命的画作,耗尽了他的精力;清苦的生活,损害了他的身体;病痛折磨得他痛苦不堪,艺术家唯一的友人加歇医生也无能为力。面对这个像弟弟一样关怀他的人,梵高用所有的热爱,画下了这个睿智善良的医生,并且红着眼睛自信地说,人们在100年后会追忆这幅画。由此看出,梵高这位艺术家,内心不自卑,不会被主流艺术圈打压,就失去自我判断和评价,他始终是清醒的。梵高生前没有一场个人画展,唯一一次,是在弟弟提奥家,观众也只是弟弟一家人。不难想到,一个渴望获得认可的艺术家,忐忑地看着亲人的眼神,而亲人们带着和艺术无关的眼神,盯着那些惊世骇俗的作品……

  1890年7月,阿尔田野里的野花正在盛开,向日葵也逐渐燃烧起来了,但梵高回不去了。在圣雷米的野外,他朝着太阳,像一棵最金黄灿烂的向日葵,他朝着自己开了一枪,没有控诉、没有报复、没有伤感、更没有遗憾。有的只是摆脱和告别——“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这个人间。”他在画布上永恒了生命的深刻、情感的真实和宇宙的无限,所以他不眷恋,只是告别!

  多年以后,在美国一次文森特·梵高画展上,布展的工作人员,无意触摸到艺术巨匠的作品,厚厚堆积、犹如黏稠的生命一般的颜料,竟然还没有干,依然柔软——梵高的生命仿佛还在画布上,燃烧着艺术永恒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