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丁家湖 2021年03月21日  

  ■ 刘 枫

  丁家湖,在彭泽县马当镇,我与丁家湖结交,是在少年时期。

  那时,我们就读的中学,就在丁家湖边。校园依湖而建的,两排教室,还有厨房,都是濒湖而建。湖边垂柳依依,搭了一排排石墩,师生洗衣、洗碗、洗澡,都离不开这一汪湖水。课后闲暇,在湖边走走坐坐,或者随手捡块破瓦片,在湖上打个水漂。湖对岸是马当街的人家房子和菜地。我们上学或者周末放学回家,基本都是绕着这丁家湖走圈。有时经过湖边的街道,有时从湖北边的山脚小路上行走。风从湖上吹来,春天、夏天和秋天是清爽,而冬天则是凛冽和刺骨的冷。

  其实丁家湖才两百来亩水面,原本算不上大湖的。使我对丁家湖刮目相看的,是它是个有故事的湖。

  第一个故事就是《丁家湖渔民反霸》,说的是,梁山起义失败后,好汉阮小七带着唯一的女儿桂英来到江南的彭泽,改名萧恩,在丁家湖捕鱼为生。某年秋,天干水浅,鱼不上钩,劳苦兼旬,毫无收获。父女二人,正在忍饥挨饿之际,湖主丁员外偏来催讨渔税,萧恩苦求稍缓时日,丁员外执意不肯,反而派出家丁多人,对萧恩百般凌辱,还勾结彭泽县官吕子秋,将萧恩责打四十大板。面对赃官恶霸的压迫,老英雄悲愤欲绝,下决心为民除害,假称向丁员外献传家宝物“庆顶珠”为由,带领女儿桂英,闯进丁府,将丁员外一家老小全部杀光,为穷苦渔民吐了一口冤气,铲除恶霸,大快人心。后人以此题材编成戏剧《打渔杀家》,迄今仍在全国上演不衰。

  我在读中学的后期,赶上评《水浒》,批宋江。所以看了《水浒传》这本书,再听到这个故事,曾多次望湖瞎想,这阮小七,也就是萧恩,到底是如何在湖里打鱼的呢?

  丁家湖里发现“芦花鲫”,也就是后来的“彭泽鲫”,让丁家湖更为出名。

  1958年兴修水利,人们在丁家湖里捕获一条重达13.5斤的鲫鱼。这鲫鱼,背部呈深灰黑色,腹部灰色,各鳍条呈青黑色。这么大的鲫鱼,被人们视为祥瑞之物,公社送到县里,县里送到省里,省里送到中央。后被送到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引起了轰动,获得了水产专家认可,被国家良种委员会定为“彭泽大鲫”,它是全国唯一以地方名命名的淡水良种鱼。1983年开始,江西省水产研究所和九江市水产研究所花费7年多时间,经过6代的精心选育,逐步培育出“彭泽鲫”优良品种。由于彭泽鲫具有繁殖简易、生长快、个体大、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现已成为农业部向全国重点推广的五种淡水鱼之一。国家审定委员会定名为“彭泽鲫”,1991年获江西省星火计划奖, 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12月15日国家农业部批准对“彭泽鲫”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丁家湖里吾祖籍,白肚黑鳍是胎记,身披戎甲卅一级。战无敌,国赐桂冠彭泽鲫。华贵雍容金玉体,色味香全称人意,国宴家筵不缺席。展鹏翼,再显风流八万里。”网上有人用《渔家傲·彭泽鲫独白》这首词来表达对小小彭泽鲫的感受,说它不仅带来经济效益,还带给人们文化上的享受。

  我们在读初中时的有年冬天,丁家湖干涸了,人们可以下到湖底去。某一天,几个小孩在湖底捡到铁疙瘩,不知是什么东西,就用石头来砸,谁知那是战争年代遗留下的手榴弹,一砸,爆炸了,当场有小孩遭遇不测。那种惨痛的情景,让人感到后怕。直到近年还有人在湖底淤泥中发现陈旧手榴弹,弹身锈迹斑斑,由公安民警去进行处置,消除安全隐患。

  那天在中学同学微信群里,看到一个消息,彭泽县正拟对马当矶为核心的区域进行整治改造,丁家湖也包括在其中。我的心里怦然一动,看来,丁家湖的高光时刻正在到来。期待着某一天,再去湖边走走,搜寻沉淀在历史风尘中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