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伊山赋 2021年03月21日  

  ■ 刘堂江

  伊山之美,美于历史。伊叟隐居之故地,樊哙避难之古村。山间险而行路难,进出一条狭径;天下乱而此地安,容纳四海移民。和风沛雨地常丰,有感万人劳作;暖日晴岚粮不断,全赖百代耕耘。凝神色以回首历史,展笑颜以观望当今:寒热相宜似有道,伴美景以待客;春秋交替总无迟,携良辰以怡人。

  伊山之美,美于山水。古谚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穿过九十九道水,如天下学问有深浅;翻过九十九重山,似世间义理存蜿蜒。俗语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随时伸手,充饥有野果之累累;随处落脚,润喉有溪流之潺潺。我且说:“山水有秉性,菁华赋予人。”山赐男儿以刚健,水教女儿以温婉;山励男儿成梁栋,水润女儿如婵娟。

  伊山之美,美于人情。藤萝攀岩,且向悬崖高高吊;激流垂影,欲把青峰弯弯绕;稚童结队,赶网捉鱼哈哈笑;工匠携友,伐木锯板哼哼调。三两个村落,忽闻八九声犬吠;六七里山行,偶遇四五株药草。山水之和,养民风之谐;风景之美,育人情之妙。孝父敬母,爱幼尊老;助友帮邻,亲师重教;夜不闭门,路不拾遗;福因善根,善有福报。五二姓氏,情如同胞挽手臂;百千户民,代有人杰行大道。

  伊山之美,美于物产。黑灰斑云豹,百里觅食,悠悠哉漫步山林;白颈长尾雉,一袭锦衣,翩翩兮舞动画卷。水竹笋,出自竹,其嫩胜于竹;石膏鱼,不是膏,其香胜于膏。黄豆干菜,唤起童年记忆;玉芦薯丝,注定今生挂念。腊肉多嚼劲,工序借由人力。瓜梨发脆响,汁肉源自天然。香菇绝味,走出神州,名享海外;茶籽炼油,历经碾榨,芳泽家园。板栗诫人曰:“郊野有珍品”;蜂蜜令人悟:“勤劳出甘甜”。

  居于深山之中,无妨文化之积淀;行于故土之外,依然情谊之牵连。想当初,诸位先祖,开茅辟壤以教勤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念如今,我辈后生,焚膏继晷常思进取,栽桑种梓常念友亲。心头所缠是乡情,耳畔常响是乡音。此所谓——人在他乡,根系故乡,花长绽,叶常新;身远千山,心近伊山,情难改,谊永存。

  2015年8月6日落笔于北京西单

  作者简介

  刘堂江,江西武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五、八、九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历任《人民教育》杂志总编辑、《中国教师报》总编辑( 兼),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兼党委副书记( 正司级)。当代教育名家、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教育部新闻宣传专家顾问组成员,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其作品《中华之光——王选传》《跨世纪教育工程》《热血师魂》等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广电部“星光奖”一等奖、教育部优秀教育新闻作品特别奖、一等奖等中央部级奖六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