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文英
近日,受彭泽诗词学会马当分会之邀去和团丽山采风(现丽山归属马当镇),没丝毫犹豫我就答应了,下一秒想到“采风作业”,兴致矮下去片刻又鼓起来,丽山与和团,我无法拒绝,哪回都这样。
我刚师范毕业,人生第一站是家人口中的“老山里”和团。没奢望分配在县城,以为笃定的母校芙蓉五联也进不了!好在是村里人说的“脱胎换骨端上了铁饭碗”,马上就可以上班拿工资,对新生活切实的期待,很快抹去了些许失望。
那一天,妈妈带着我去和团报到。扛着棉被脸盆还有几本书,大包小包的,辗转到了和团中心完小学校,学校领导热情接待安顿我们,仿佛记得那红红的明亮的夕阳沉入桥头蓊郁的树木之际,一片微微摇动的黑色剪影上方天边那最后的瑰丽,跟在他们身后的我,多望了一眼,感觉不错。
在这“老山里”待了一年。这一年岁月,距离如今足够长啊,翻出记有当年蛛丝马迹泛黄的小本,有些页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不戴眼镜硬是看不真切了。很多难忘的人和事啊,仅凭只言片语的记录想起来,便痴了。而每一提起便要顿足长叹的是,我那随性的记录竟然没有丽山一个字!然而丽山是我印象中特别好的地方,是人生第一次见到仿若世外桃源的地方,是一直想再去重温的地方,没有文字记录,无妨,它的影像,它的神韵,已印在心里。
那时候的丽山,在我梦里珍藏的是,连绵不绝的青山,明亮阳光下无数的树,醉人的绿,斑驳的影,弯弯曲曲净无泥的小路,一路浅唱低吟的清澈小溪,溪水里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还有活泼的鸟各种清脆的鸟音……我圩区人从没见过这样的,我惊艳到无以复加,完全陌生新鲜的感觉,让我内心充满孩童般的欢悦。
我坐在同事的车上,骑不了车的地方就下来走,其实许多时候我是想大叫大跳的,但我内心和同事还不熟,他带着我去丽山是教研?教研是做什么,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心里许多忐忑还没解决呢。虽然同事们对我都很好,有时候就叫一声让我温暖半天的“文英”,还有时候和我开玩笑,叫我“芙蓉小妹”,就是那时,同事一路也是大哥哥一样,但我仍是拘谨,只是心里高兴感动、浮想联翩,默默走频频回头……明天,将第三次去丽山了!找出前年第二次去丽山回来后填的一首词,沉浸在画一般的记忆,心动神驰,不知身之所在:
鹧鸪天·长忆丽山
一别经年访旧游,深林溪涧总清幽。绿光点点随风动,石上凌凌水不休。
花木盛,鸟啁啾,单车座后醉回眸。芙蓉小妹今何在,只与丽山梦里留。
美丽的丽山,永远年轻的那个我哟!
仲夏时节,驱车前往乡村,到哪儿都是满目葱绿,心情愉悦,丽山更是如此。抵达丽山境内,亲切感油然而生,我依旧是看不够,赞不绝口。但这次来丽山,我了解到丽山这片热土,绿色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风背后,还有着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血雨腥风的抗日战争年代,这偏僻的老山里,并不是愚昧蛮荒之地,而曾是革命先驱光辉思想照耀过、坚定的信仰顽强的精神滋养过的地方,是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英雄故事、军民团结保家卫国充满浩然正气的地方,是经受血与火洗礼、同燃过燎原之火的地方。这些,我们从83岁的老支书童宜珊及后面连续几任支书身上,仍能感受得到,感受到这过去的他们先辈的影子。“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正该如此,这样的土壤中培养传承出来的精神!民族需要这样的英雄,有英雄的民族才有希望!
在村委会的聆听,烈士后裔家里的亲见,当年儿童团后代所写材料的阅读中,我仿佛看到,铁塔般顶天立地的李庚庆、张春喜、兰进兴、江祖送等英雄,想到他们原也如你我一样的普通,由贫苦农民成长起来,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勇敢是信仰使然;还有“花山口阻击战”与国民党正规军作战的胜利,是丽山红军在中共东流县委有力的组织中、吸收了方志敏部山区游击作战智慧的结果;我还看到了烈士张春开,在那场惨烈的大坂桥战斗中,和同村20多位叔叔伯伯战斗到最后一刻,一起倒在了血泊里……他才15岁,他们,也都正当年啊!
对那棵百年老黄栗树的仰望,树旁边古井的探视,我不敢想象,那枝枝叶叶充满活力的老树上,挂过无数革命者被用以示众的头颅,深不见底却照见人影的老井里,被丢弃过那么多虎虎生气的革命者的头颅!
离开丽山,霏霏细雨停了。回眸那山,碧绿如洗天朗气清;遥望那烈士长眠之地,我沉思,他们曾为之奋斗过的丽山,每一片草叶,每一片热土,他们都在热切注视着的吧,每一个子孙,无论贫穷富贵,他们都是含笑视之的吧?今天的中华大地,更是让他们欣慰的吧?无限遐思,不禁填词以寄:
鹧鸪天·重识丽山
微雨采风台岭头,繁阴夏木景清幽。当年邂逅疑仙境,未识峥嵘岁月稠。
黄栗树,花山口,英雄碧血染田畴。森森翠柏含滋处,云霁天青亮眼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