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绍义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古代的封建官吏是很少关心群众疾苦的,其实不然。古代也有很多忠于职守、勤政爱民、乐于助民的官员,就拿元代张养浩来说吧,这位一生经历元世祖等六个皇帝,担任过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十多个重要职务的好官,就曾在新年来临之际受命赈灾,想方设法帮助灾民过了一个祥和的春节。
元文宗天历元年,也就是1328年年底,陕西大旱,百姓受灾严重,朝廷决定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去赈灾。据《元史·张养浩传》记载,在他前往关中赈灾的路上,面对三秦大地,而且马上就要过年了,他深有感慨,为此写下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情怀,张养浩到任后,四处了解受灾情况,及时发放救灾物资,慰问灾民。由于他身在一线,在救灾中及时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使用的纸钞票由于印刷质量问题,经常有钞票票面字迹模糊导致米商拒收的情况,灾民到官府换新钱时,那些管钱的小吏却说十贯只能换五贯,而且还要等上好几天,急着用钱的灾民真是苦不堪言。张养浩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妙招,他下令从官府金库中拿出那些没有损毁、图案可以看得清的旧钞票,共计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在背面盖上印记,注上“十贯”“五贯”的字样,发给灾民。同时责令米商,对持有此券者,一律不得拒收,之后再到官府统一兑换新钞。这样来个釜底抽薪,无法无天的小吏们就没有机会敲诈百姓,百姓终于可以过个愉快的春节了。
说到春节赈灾,不能不让人想到宋朝的苏东坡。神宗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34岁的苏东坡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让新法的提倡者当权派王安石非常愤怒,他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东坡的过失,苏东坡愤而请求出京任职,被朝廷授为杭州通判。据《宋史·苏轼传》记载,熙宁六年十月,朝廷让苏东坡以杭州通判兼转运使的身份前往常州、润州、秀州和苏州赈济饥民。眼看年关将近,一贯工作认真的苏东坡就加快赈灾速度,让更多的灾民温暖过春节。 苏东坡一路风餐露宿,辗转苏州、无锡农村,抓紧处理救灾事务。当他来到常州城东郊时,已是除夕之夜。为了尽快赶往灾情最为严重的润州,同时减轻地方官府负担,且不惊动百姓过春节,苏东坡就连夜宿营在常州城外京杭大运河的船上。这个除夕,对于身负重任的苏东坡来说,自然非同一般。在船上,苏东坡盖两层被子,脚还是寒冷,可想而知,那些受灾的群众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苏东坡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容须。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醉后饮屠苏。”想着搞好赈灾就能让老百姓过上好年,苏东坡感慨道:“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醉后饮屠苏”,苏东坡爱民情怀跃然纸上。
说到除夕夜帮助人的事情,又让笔者想起明代万历年间的一位官员陈楚产。陈楚产自幼家庭贫困,读书甚苦,寄食砚田,经过三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他终于中了举人,第二年又中了进士。最初担任博野知县,后又任莱阳县令,因为政绩卓著,升兵部武选司主事,旋授南京户部员外郎。据《大清见闻录》记载,陈楚产上任山东莱阳县令时,马上就要到新年了,除夕夜,陈楚产想看看当地过年的习俗与他的家乡湖北麻城有什么不同,就自己徒步出城到郊外看看,所到之处,热闹非凡,唱戏的到处都是,鞭炮声不绝于耳。当他来到一个小村子时,忽然听到路边一个茅屋里传来郎朗的读书声,出于好奇,他凑到窗子前往里一看,只见一个年轻的士子和他的夫人正围坐在一床破棉被里。一盏青灯下,二人面容憔悴,男的在读书,女的在纺织,此时已近午夜时分,他们还在辛勤地劳作着,这让陈楚产很感动,也立即想起小时候自己艰难攻读的情景,于是立即返回县衙安排衙役抬上酒肉米面,给这对士子夫妇送去,并赠诗一首:“破灶无烟火,寒门蛛结丝。斯人今日事,似我少年时。”
第二天正是春节,这位士子赶到县衙给县令大人拜年并致谢,陈楚产这才知道这位士子原来是童生观光。此时年近六旬的陈楚产没有儿子,就把观光夫妇迁到了县衙居住,当作儿子一样培养。后来观光不负众望,考中进士,官至粤东司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