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知府说钟卿

长江周刊 2022年01月23日 刘枫

  ■ 刘枫

  那天闲来无事,在“九江史志”微信公众号里的《地方志书》栏,查到《九江市志》电子版,翻看中发现有关于广东东莞人钟卿的记载,眼前一亮,因为我在东莞,也收有一些东莞文史书籍资料,便仔细阅读。原文的资料为:钟卿,广东东莞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任九江知府七年,多善政,以清操自持。腊月离任,犹穿夏季葛衣,仅得夫人私藏八百文束装。他在任时,拟筑南门湖新坝,以固地势,因经费无措而未施工。后任山西布政史,送千金为九江筑坝。他家居甚贫,九江同僚潘季驯,后巡抚粤东郡,有一盐池,便把经营盐池的文书赠给他,诸子喜出望外,他接过文书顺手放到火里烧了。诸子愕然,说:“不欲为儿孙救穷耶?”他说:“通城之利专之,何若投之火,当为汝等开生路也。”

  这更引起我的阅读兴趣,记载中的两点尤其让我心生敬意。一是“送千金为九江筑坝”,二是烧了获赠的经营盐池的文书。

  于是,找出民国版《东莞县志》,在卷五八找到《钟卿小传》。研读一过,对曾任九江知府的清操自守的钟卿敬意犹深。同时,也发现微信公众号里《九江市志》关于钟卿的记载有两处小瑕,一是“布政史”当为“布政使”,二是钟卿的为官经历中没有到山西。

  钟卿家乡的《东莞县志》,对此有比较详细的介绍。钟卿(1491~1567年),字懋敬,号班田。现东莞市茶山镇人。他的老师是明朝有名的理学家湛若水。得到名师教诲指引,钟卿才识日见增长。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钟卿举乡试,次年登进士第,授知许州(即今河南许昌市),升南兵部员外郎(明代有个两京制度,就是在北京和南京都有一套中央行政机构,只是南京的中央机构的前面都加有“南京”二字),后晋升郎中。不久,父丧归乡,起复后,补户部郎中。期间因祈谷南郊时迟到,被谪为郴州同知(郴州即今湖南省郴州市),不久,迁莱州府(即今山东省莱州)通判。接着,入为南都水郎中,擢九江府,迁广西副使。后历广西参政,转福建左布政使。这是钟卿的为官经历。

  钟卿很有才干,更有官德。他实心实政,断事如神,不偏不枉,民仰如青天。他不以升迁而喜,不以贬谪而悲,一心只为民。谪为郴州同知,他察狱赈饥,许多百姓赖以活命,郴州百姓立碑颂德;擢升到九江任知府,他以郡当孔道,供亿浩繁,于是延缓不急的事务,以苏民困,又修筑了上千的陂塘泉堰,禁绝了榷关注籍等种种弊端。这个“榷关”,正名为钞关,民间俗语称之为榷关。是明清时期政府设置的对过往关卡的船只、商品征税的一个专门机构,主要设在运河、长江、沿海等的交通枢纽处,有户部关和工部关之分。到明中期时,管关官员被中官所垄断,一些中官坐守各地关卡,对来往的行商横征暴敛,激化了商民与政府的矛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钟卿还积累俸余,使人赍千金筑成南门新坝。这一条《东莞县志》记载是“积累俸馀”也就是他自己的结余,按上引《九江市志》表述“后任山西布政史,送千金为九江筑坝”,则易使人理解为是动用别的地方的公款,这个性质不一样。用自己的“俸余”资助九江修坝,则完全体现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情怀。

  钟卿为官数十载,清廉狷介,清风两袖。迁广西副使,时当腊月,天气严寒,他依然身穿葛衣,还是妻子拿出八百私钱,为他购置新装。后来他告老归家,身无长物,生计甚贫。在九江任知府时的同官潘季驯巡抚粤东,听闻了钟卿贫困之状,恰好当地有盐池,于是檄府给牒持送钟卿(下征召文书,将这盐池送给钟卿管理)。当时钟卿拥炉而坐,得到文书,当即投进火炉。他的儿子们惊愕不已,说“父亲难道不想让我们改变贫困的状况吗?”钟卿正色说道:“一境之利益,岂可一人独专,烧之,为汝辈开生路。”

  不是自己的钱财,送到手都不拿不要,这一经典细节,特别彰显了钟卿廉洁自守的操守,老而弥坚,异常难得。想想古往今来那些贪官的行径,真是云泥之别。这也难怪后来督府李迁要为其堂署额曰“清白”,就是敬重他的廉洁品格。钟卿最后以光禄寺卿致仕(就是退休),年七十七卒。人称他“百粤仪表,一代球琳”。

  钟卿的事迹告诉我们,造福百姓的好官,清廉自守的好官,一定会青史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