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穆
1、快艇
人们看见小快艇的挡风玻璃上贴了两个大红的剪纸双喜。司机猛摁了一阵喇叭,小快艇已经靠泊在石码头了。小快艇在夹河里冲起了骇浪,波浪是“人”字型的,对称地朝两岸哗啦啦地汹涌。它们像一群狗,狗仗人势,朝着码头上女人们的小腿猛扑过去。女人们一阵尖叫,端着木桶退上了河岸。船停了,浪止了,文书钻出了驾驶舱。(毕飞宇《玉秀》)
【点评】小说开头写玉米嫁给公社革委会副主任郭家兴,郭家兴派文书开快艇来迎亲,小说描写了快艇的威势和霸气,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2、驳船
最常见的是运货的驳船队,七八条驳船拴接在一起,被一条火轮牵引着,突突地向前行驶,我能清晰地看见火轮上正在下棋的两个工人,看见后面驳船上的一对对夫妇和他们的孩子,让我关注的就是驳船上的那一个个家,一个个年龄与我相仿的孩子,这种处于漂浮和行进中的生活在我眼里是一种神秘的诱惑。(苏童《船》)
【点评】驳船没有动力装置,靠机动船拖运,常编成船队。装满货物的驳船行驶速度较慢。在铁路运输欠发达的年代,江河上的驳船是重要的货运工具。驳船上的生活对于岸上的孩子完全是陌生的,充满着诱惑。
3、画舫
迎接我的是一条古色古香的木结构画舫,不是当年的小船,而是一条气度轩昂、可观景亦可用餐的大船。它泊于洛舍漾岸边,静候八方来客。人在其中,几乎感觉不到洛舍漾水浪的晃动。从窗口望出去,洛舍漾辽阔的湖面依旧烟雨朦胧,是我多年前熟悉的水景。(张抗抗《洛舍·漾》)
【点评】对画舫没有细致描绘,而重点写它的整体印象、功能和周边环境。这是由于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人在其中”),如果是置身局外的游客,在岸上观看,描写的重点就不同了。
4、乌篷船
乌篷船很小,基本上是胭脂河上捕鱼的工具。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面涂满了黑油;船尾一般用橹,有的一只,有的两只,船头直立一根竹篙,用来定船。有的船里还备有棉被,低矮的桌子,简单的炊具,偶尔有炊烟在船尾飘荡。船与船的缝隙里黄叶漂浮,一层尘屑蒙在水面,女人们踩着船沿,到靠近河心的干净处洗衣服,一荡一摆,使河面漂浮的东西,变得更为拥挤。(盛可以《时间少女》)
【点评】鲁迅的多篇小说都提到乌篷船。乌篷船是什么样子呢?作家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油画般的“原图”,她对乌篷船的描写,甚至超过了绘画的清晰和层次感。“船头直立一根竹篙,用来定船”,就不是简单观察能写出来的。结尾写女人在船上洗衣服,有电视镜头的动态效果。
5、渔舟
他父亲划的渔舟很简陋,叫毛板船,敞口船舱,四根桡橹,木料粗大,用马钉钉好粗木板而不加整修,只在缝隙处抹些桐油石灰浆防漏。船表不上桐油,船体毛糙,所以叫毛板船。毛板船远不如鳅船、摇橹船、洞驳子结实,碰上暗礁即碎裂。(刘群华《洛滩渔帖》)
【点评】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一种叫做“毛板船”的小渔舟,表现了它的简陋、毛糙、不结实。“桡橹”“马钉”等名词,以及各种渔船的名称,都体现了作者对渔民生活的熟稔。
6、木筏
我七八岁的时候,下了学一吃过饭就和小朋友们到河上耍水、打水仗。耍乏了,就去看“南路人”做筏子、运木货。他们把椽檩打锯整齐,头尾两端凿开窟窿,用串条串起来,中间拿大绳连接固定,每一片约有八尺宽,然后再把多片连在一起,这就做成了很长的筏子。由老艄手用长竿子掌舵,几个助手在筏子上帮忙,筏子上放着行李、米面、蔬菜、炉子、劈好的烧柴、炊具等等生活必需品,这筏子就从我们村边的汾河激流中向南游划而去。(王灿《木筏向南游》)
【点评】木筏也叫木排,本身没有动力,只能顺流而下,将竹、木运往下游,且受季节性局限,不能长年使用,如今这类运输工具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了。那时,如果是长途运输,在木排上也会居住家属小孩,和驳船类似,使岸上的人们感到神秘。
7、划盆
后来,农村改革开放,责任田到户,家乡又有人张罗造船捕鱼了。不过,这时一般不用排钩,改用丝网;不一定要船,划盆也可以。划盆类似于农村的杀猪盆,盆板要薄许多,轻便灵活。但驾驶的技术含量较高,弄不好就会盆翻人溺,相当危险。坐划盆放丝网时,由于丝网幅度大,坐着不大好放,胆大的人会站起身来,两只脚还会均匀地抖动,让划盆在摇摆中缓缓前进。(余春明《乡村渔夫》)
【点评】划盆是湖乡村民从事捕鱼、采莲的简易水上交通和生产工具。人们见识得少,所以作者介绍比较具体细致,不仅是它的形状、用途,还有它的运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