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罗旭初
晏子的小说集《心里住着一只鹤》近日已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该集全景式展现鄱阳湖渔民生活和那些不羁而坚强的灵魂。作为一名作家,能够出版自己的小说选集,实在是令人艳羡的事。
这部小说集共收录了9篇中短篇小说。而作为小说集的名字的《心里住着一只鹤》,其实是晏子与渔民血脉而高度契合的荣幸。从她的《心里住着一只鹤》《奶奶的月牙船》《也青梅也竹马》到《龟山红月》《娘山》《深水无鱼》再到《千帆过尽》《归来哟归来》《奶奶的古槐树》等,构成了鄱阳湖楚楚动人的渔村画卷。
小说集描写了鄱阳湖烟波浩渺、碧水长天的壮观景色,刻画了鱼鹰、奶奶、李老舵、余红月、虾女、泥鳅、郭玉船、夏小鱼等数十位渔民形象。这群人勇敢、善良,富有正义感。虽然几代人的活法不同,但灵魂深处有个共同的闪光点: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大湖。湖是他们的灵魂和归属。湖上的一草一木,包括天上飞的鸟,地下跑的兽,都是上天的恩赐。守候是他们的职责,呵护是他们的使命。
作为读者,我对晏子的才华相当佩服。看她的作品不容易走神。中篇小说《心里住着一只鹤》,大鸟红姑娘南北自由迁徙,两处为家。危难时得到吴本有的两次救助,与他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吴本有从小随娘逃荒来到大湖,转眼暮年,虽衣食无忧,但并不快乐。他无法抹去幼年被欺凌的阴影。生、养两地,始终心神漂泊,无“家”可归。有一天,当他站在老家的土地上,一切已不是儿时的模样。唯一的亲人老姐死了,两个外甥拿了拆迁款各奔东西;老屋平了,屋后的水塘填了,盖了学校。所到之处,满眼皆陌生。他感叹,自己还不如一只大鸟,大鸟有家可归,他的故乡在哪里呢?小说结尾,晏子把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情感意外而自然的反转,揭示了家与故乡的真正内涵,写的就是一种浓浓的乡愁,使小说的意蕴陡然攀升。
《奶奶的月牙船》是我阅读过多遍每每掩卷叹息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刻画了“我”奶奶明事理、有个性、争强好胜、无所畏惧的形象。在这篇小说中,我喜欢奶奶的形象。因为,小说中的奶奶与现实生活中我的奶奶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是坚信“眼泪不能当茶喝,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相信眼泪。”小说一开始,作者简单介绍了“同样的梦做过两回,分别是三岁和六岁,梦里的场景一模一样”。此时此刻,“我”最亲的人是奶奶,最需要的人是奶奶。
晏子的这部小说集,精准捕捉到渔民生活的种种瞬间。我总体感觉她的小说明白如话,话中有画。在晏子沉静而简洁的叙事中,既有原生态意义,既美好的生存形态,又承载着情感和文化意蕴的意象。尤其是在《奶奶的月牙船》这篇小说中,奶奶所做的一切,虽无助却充满自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大姨、三叔公的蛮横、挑事,奶奶找人说理,从派出所慌忙地跑出来后,在路边的地摊上挑了一根大红腰带把“我”束在胸前,视线一刻也不离开“我”。这充分说明,一个社会底层又没有文化的女性,她认可的却是传统文化,即“红色”。因为“红色寓意吉祥”,能给“我”转运。
读着晏子的小说,跟随着她的步伐,被一种力量感染着。我认为,《奶奶的月牙船》这篇小说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我想,这种力量体现在小说从“我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叙事角度对“我”的生命内涵进行开掘,“没有奶奶我活不到今天”。晏子凭借对生命价值探讨的勇气,依托对文学底蕴积累的悟性,将奶奶一生的勇敢和善良深入到读者骨髓的美的角度,在美学意义上重建鄱湖渔民底层人物的生活。从“小姑”、“爷爷”、“大姨”、“三叔公”等人身上揭示他们的真性情和真命运,其叙述主题便通过奶奶的凡俗人生获取了意义。与此同时,我也欣喜地发现,晏子把地域文化作为小说创作的重要来源,使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更富有张力。
诚然,作家的个体差异化写作需要某种确定和普遍价值的审美。晏子所具有的开阔视野足以证明她个体写作的存在,以及逐渐被广大读者接受的可能性。她的这种精神生命的追求在这部小说集中已经体现得一览无余。阅读晏子的小说,有一个很深的感知:小说的内质要素并不主要是感观,还有经验。我注意到,作为一个醉心于鄱湖文学的女性作家,写好地域文化,创新地域文学,一直是晏子念念不忘和不懈追求的。在她的笔下,以鄱湖为背景,书写熟知的风物和人情。我读《奶奶的古槐树》,其情节的处理、矛盾的冲突、叙事节奏的把握、语言精练等方面与《奶奶的月牙船》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文心与文字的心念,多少可从这些文字中领略到晏子的文学才气。
晏子在小说创作中最强烈地追寻个人世界的隐秘,她总是活在一个高度个人化的世界之中,从不屈服于外界的冲击和压力,也并不向自我的孤独和寂寞低头。她始终守望内心,不断试探内心与外部的边界所在。她的作品有一种强烈地从个人的内心出发的倾诉欲望,亦有不断清理个人记忆的愿望。
一转眼,与晏子认识也有五六年了,我不知道晏子的小说创作历程与心路历程过去如何怎么走过。只知道她曾从鄱阳湖西岸的修河之滨踯躅到了全国瞩目的共青城,在这座年轻的城市偏安一隅;只知道她历经艰辛为文学奋斗着,活得纯粹而尊严。
有评论家曾说过:“好的地域小说,一定离不开对乡风民俗的生动描写。”其中篇中的一些情节,比如,“湖上圆坟要赶在中午十二点之前,不然,幼儿弱妇受到惊吓后发烧说胡话,搅得家里不太平。”还有,“湖区即将实行火化,要是孩子他娘再往后拖些日子,就赶不上土葬了……”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漫长的国度,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封建毒素在每个人的血管里流淌着。透过字里行间,湖区一些人的愚昧让人感到痛心,读来令人心酸。再者,“把眼泪留作浇花”“眼泪不能当茶喝”等大量“金句”的运用,都是信手拈来,驾轻就熟,为小说增添了俏皮与活泼,充满了湖区特色,又映出了奶奶的坚韧与骨气,这为读者提供了接近奶奶真正存在的另一种途径。再者,《也青梅也竹马》写三个心理和生理上有障碍的年轻人,在大湖面临禁捕,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外出打工的情况下,选择拍抖音视频寻找生活出路。他们之间有摩擦,有上辈人的恩怨。但是,当大气候发生裂变的时候,三人抱团取暖,最终成为大湖的守望者。再者,《龟山红月》《娘山》《深水无鱼》等结尾的艺术处理恰到好处,给小说之前的那些伏笔赋予意义和阐释,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同时也表明,结尾对小说而言非常之重要。
晏子这部小说集的人物角色确实很有特色,我尤喜欢《深水无语》《千帆过尽》《归来哟归来》等充满智慧和活灵活现的描写,每一个细节都是一幅精雕细琢的工笔画。其实,我更喜欢这部小说集原因有很多。首先,自己就来自农村,里面的一些细节,自己小时候或多或少经历过,感觉很亲切;其次,作者的语言非常细腻,给人以深深地回味;然后,再看看中国的农村,感觉真的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相信中国会越来越强大,中国的农村亦会越来越富裕。同时,她的小说辨识度很高,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展示本土民间生活的精神世界,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拥有,难道不是吗?
晏子是我省女性作家中创作鄱阳湖鱼(渔)文化系列小说的第一人。始终如一的坚持,“鹤”永远在心里,理想国就在那里。只要自己不停歇下来,永远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