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祭1934

长江周刊 2022年02月13日 周战线

  ■ 周战线

  自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在修水县率先爆发秋收起义之后,修水多地发展农会,成立地方革命武装,不断加入红军队伍。

  1932年9月,由于国民党第五十师和独立三十二旅等部坐镇渣津、马坳围剿苏区红军,国民党地方反动势力乘机报复,疯狂屠杀修水苏区干部和革命群众。1934年7月,修水苏区全面失守,只剩下一些红军游击队。据估计,从画坪苏区失守至同年冬的短短几个月内,苏区干部和革命群众被杀害的多达1500余人。

  国民党地方民团在塘城坳制造的“和冲惨案”和在白岭斑鸠坳活埋25名红军战士的“斑鸠坳惨案”及其周边系列惨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塘城坳北面的炮台,就是红十六师师长高咏生的牺牲之地。这是一个地势高约10米、横竖不足50米的小山岗,俗称炮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数以万计的村民在以余经帮、杨碧环等共产党员的领导下,举行过风起云涌的“杨祠暴动”“三打曹家庄”等革命运动,无数烈士就长眠在这片广阔的青山绿水之间。

  1934年,红十六师师长高咏生,在画坪苏区被敌人围困山上,高咏生指挥部队与敌顽强战斗五天五夜,损失惨重。6月7日,他只好命令部队突围。这时,他已负伤,命令参谋长严图阁带领队伍从山右突围,他率领20余人,向修、通边境的黄袍山方向突围,在修水全丰的坑口遭上源保卫团李彬锡中队伏击被捕。敌人将他关押在上源曹家敌保卫团团部。当时敌人以为他是个普通士兵,9日深夜,他假称要上厕所,一脚踢熄马灯,打倒看守的3个敌人,转身向门外跑去。敌四面追捕,因天黑路滑,高咏生不幸跌入深潭,壮烈牺牲。

  天亮之后,敌人找到高师长遗体,派专人将他的头颅送往南昌行营请赏,悬挂“示众”,后将之葬于南昌董家窑。他的无首遗体则被葬于炮台。

  炮台北面约30米的地方,就是孙家祠堂。当时全丰在敌五十师驻守“剿匪”期间,赤卫队转移噪里山上与敌展开游击战。由于敌五十师的高层有共产党员,没有对全丰及周边的赤卫队赶尽杀绝。后居住在桃树港的大地主周梯云因父亲被红军镇压,便向修水县的国民党总部告状,说五十师“有匪不剿,与匪同类”,致使五十师“见官矮三级”,官员均被降级三等。因此,敌五十师紧追围杀地方赤卫队。待只剩零星的游击队队伍,敌五十师才撤离。

  这时国民党地方民团放话欺骗苏区干部家属说:“只要安分守己在家劳动,既往不咎”。由于父母及妻儿无法带走,很多苏区干部被迫回到家里种田,暗中与游击队保持联系。有一天,敌民团四散搜捕苏区干部,几个匪徒将家住炮台边上,正在田里犁田的乡贫协主席杨祖佑叫上田埂,一拥而上,将没有防备的杨主席捆绑推到炮台,对着他的后背连发两枪。杨祖佑的两个弟弟杨列华、杨列茂,也被抓起来关押。这年杨祖佑参加革命的四兄弟中,除了弟弟杨列应参加红军长征,在家的兄弟三人和周边其他同样在家的革命者,全部倒在血泊之中。

  在炮台北面的小山上有一栋民房,革命烈士杨碧环就在这里被俘。在敌五十师走后,他们遭到地方反动民团的残酷围剿。一个晚上,杨碧环所率众人在些休息。到了后半夜,得到叛徒告密的民团冲进来,杨碧环杀出重围后被俘。团匪将他押解到太清温泉劝降三天三夜。最后,他唱着《国际歌》,被团匪押往沙坪的河滩杀害。除了一名14岁的号兵因主家女人谎称是自己的儿子脱险外,其余11人全部遇难。

  1934年10月31日,塘城坳反动民团团长胡楷群和副团长胡玉山等人,将坚持游击战斗的县苏秘书胡慎行等37名区、乡干部捕获后,即施以酷刑再杀害于和冲的薯窖。这便是游击战争初期的“和冲惨案”。

  2019年9月9日上午,笔者在“和冲惨案”旧址前祭拜革命英烈时,长城村12组77岁的村民杨列细讲述,房下老兄杨列海说,惨案发生的半夜后,他睡在屋后的阳沟坎下,听到屋后山上薯窖里有人的声音不停地哼叫。民团将37个革命者杀害于薯窖后,用木板封住洞口,怕没有气绝的革命者被人们开窖劫走或因其他原因逃走,白天派人在薯窖边守护。三天后,民团才通知遇害者的亲友,前来领走尸体。于是,有人搬来楼梯,深入窖底搬开一个个尸体,仔细辨认,认出是自己的亲友的,便搬出薯窖领走,没有被领走的死难者仍在薯窖里。

  据了解,大革命时期修水稻田的平均亩产不足150斤。以全丰镇为例,九成以上的土地山林被极少数的地主占据,收取的地租占到收成的六成以上,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在被抓捕之后,明知性命难保,“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保持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崇高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