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政
(1)
人在世界中,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
严格地说起来,豆叶坪连个村子都算不上。这里原来只有一户人家:一对夫妻和他(她)们的八个孩子。
2015年,也是八月,也是十六日。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豆叶坪。
只见:古木参差,松鳞斑驳,墨石如铁。
只见:古道逶迤,野水遥悬,云雾如练。
恒河沙数,一尘观之;浩瀚大海,一沤见之。
如果说真正想体验古人的山林境界和山居生活,我想在经历过现代化的大潮之后,无过于豆叶坪的了。
简约纯净,淡逸幽微,豆叶坪很小,仅一座石屋而已。
但,小中自有心灵的大开合,有自在腾挪的空间,有心性伸展的大舞台。
尤其是那背靠汉阳峰、面对鄱阳湖的那十亩茶园。这里的茶,是云雾喂大的,是阳光喂壮的,是山风吹绿的……
那时,记得写了七言八句如下——
豆叶坪:
妙境闲遇采茶翁,石屋对话古今同。
坐卧常听青山语,行走且看白溪东。
泉声入夜浸月色,微熹攀岭醒旧梦。
把将云雾当酒盏,抬头就是汉阳峰。
(2)
“石溪远荒涩,棠实悬辛苦。
古者定幽寻,呼君作私路。”
这是李贺先生的一首小诗。私路,应该是很少有人走的山路。
录在这里,是我觉得把石溪换成豆叶坪,便可理解为写豆叶坪的诗。
豆叶坪目前最大的审美价值,恐怕就是一处“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境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本是东坡先生诗中的一联,后被禅家借用来说明禅的一种境界。
禅家认为,“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韦应物诗)为第一境,而“空山无人,水落花开”由第一境升级,列第二境。
我们可以深入体悟一下这第一境和第二境:
在第一境中,我们目接的是空山茫茫,落叶飘零,四处寻觅,只见天地苍苍,意态荒凉。在这样一种环境的刺激下,人的欲望也似秋风中的落叶,颓废凋零。
这是否就是佛讲的“空”之境界呢?
不是,因为这还只是“分别境”。
在这个境界里,还是有人迹存在的。人在这里,不但是清醒的观照者,还是一个积极的探求者。“寻”,就是有目的的活动。而一旦有目的,就到不了“空”之境。
第二境则不然。“人”在此境中没有了,与境冥然合契。没有了意识,更遑论欲望,连追求的念头也消失了。
这种意念上的“空”,才是真的空,才是生命的清供。
而“水流花开”,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自在兴观的世界:山是山,水是水;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何碍白云飞。
在静穆的观照中蕴含着生命的飞跃。
庐山历来就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境,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饱学之士,这些饱学之士到这里或观、或想、或思、或录。时间久了,才有了文化圣山之誉。
今天,拼命追求喧嚣尘上,向往灯红酒绿。人们到了山上,只剩下一种功能了:比山下凉快。
悲夫!
还好,仰天坪下,保留着一个静谧的豆叶坪。
(3)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然是家喻户晓了。
生发出这两句诗的那首诗叫《饮酒·其五》。
在诗中,我们看得出来,陶渊明先生愤而离开官场后,肯定生活在一个相对偏狭闭塞的场所。这里物质匮乏短缺,地偏人少,诗人多以寂寞为伴,以饮酒为乐。
与彭泽令任上绝然不同的是,这里无往来之车马,无喧闹之酬酢。
可正是这样的环境,让陶渊明先生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一篇又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也是名篇。
豆叶坪,我以为很有些桃花源的味道。我们只需要把桃林换成茶林,味道便出来了。
于是,那天晚上从豆叶坪回家后,我便一时性起,居然想到了试改《桃花源记》为《豆叶坪记》,录如下,供诸君一笑:“晋太元中,豆坪人种茶为业。缘山路而行,忘远近。忽逢茶树林,面对鄱阳湖,背倚汉阳峰。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墨绿一片,茶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路尽头,柏树林已在身后,见一十亩大小之空旷地,一巨石如大将镇基,威武霸气。巨石旁有八棵大树遮天蔽日,若高僧站立参禅。茶人喜从巨石旁转入,复行十数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石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纵横,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均为家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该家人见茶人,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食间频频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茶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茶人复延至其家,出酒食。停一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沿山路而返。及峰镇,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源中人,熊先生夫妇及其一家八口;茶人,匡山石工张雷先生夫妇及归宗连总也。
胡乱改写,完全是好玩,当不得真的。如有冲撞陶先生处,万望宽宥则个。
豆叶坪,我以为是体悟中国古人登临庐山的当代活性标本。
春来草自青。到豆叶坪,我们会对王维的“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两句诗有更加深切的感悟。对“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境有更加拨动灵性的觉醒。
由其是下午踩着夕阳去,夜半踏着月色回。
那一夜山路,恐怕一辈子也忘不了。因为你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水自流,什么叫云自飘,什么叫花自绰约,藤自窈窕。一切都在于山水的自在兴现。
空山无人之境界,正是桃花源的核心价值。
由此想到那些种了一些桃树便敢称桃花源的地方,真是爆粗口的冲动都有!
尤其是那些种点桃树又以桃花源名义收钱的所在。
作者简介
陈政,江西省武宁县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江西美术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江西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江西省作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西省编辑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文艺学会副会长兼美术评论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常务理事,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新闻出版业百名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获中国出版政府(人物)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国家级报刊发表文艺作品300百余篇(首)约100万字,出版诗文集8部。策划、主编或参编的图书分别荣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