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应龙
《入蜀记》是陆游由故乡山阴至四川夔州就任通判写的行程日记。全书共六卷,是我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其中有关彭泽的就有两篇,一篇写马当遇风,一篇记游小孤山。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著名爱国诗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应试,成绩突出,被主考取为第一。宰相秦桧因孙子秦埙屈居其下,非常恼火,欲降罪主考。次年礼部考试,秦桧指示考官,不得录取陆游。从此仕路受阻,直到秦桧死后才被推荐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进京做了个小官。由于诗名大,南宋孝宗特赐他进士出身。陆游出生于两宋之间,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目睹山河破碎,发誓抗金复国。他始终坚持抗金的主张并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参与抗金,不断遭到当权派忌恨,频繁贬调,后来连地方官也丢了。南宋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在家赋闲四年的陆游被朝廷征召,任夔州通判。由于路途遥远,需要时间准备,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才携家眷从山阴出发,乘船由运河、长江水路前往夔州。行程160天,途经六省市,于当年十二月到达任所。《入蜀记》就是在这段旅途中完成的。此行目的是赴任,沿途游览自然人文景观也应该是早已计划好的。
陆游是乾道六年(1170)端午后出发的,两个多月后才到马当。这是七月的最后一天,船在江中突遇大风,一时天昏地暗,江上浊浪滔天。船家只得把船摇到芦苇荡避风。也许是大风船不能靠岸的缘故,陆游没有登马当山,错失了这一处绝美风景。夜宿马当山下,陆游在当天日记中只写了异常天气及当晚见闻。他用文学的眼光,对周围环境和事物观察入微,连风浪中跃起的奇怪飞鱼都捕捉到了,引起他特别关注,录入文中。翌日是八月初一。风停开船,上游小孤山已遥遥在望。
《小孤山游记》开头“八月一日过烽火矶”点出时间。南朝时武昌到镇江沿途设置烽火矶,并驻军,一直延续至南宋。小孤山是其中之一。“远望突兀而已”略写远观之貌,然后详写“抛舟其下"所见的奇特景观。因是秋深水缩,风平浪静,物象清晰。陆游笔下的小孤山“嵌崖窦穴、怪石万状,色泽莹润,亦与他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丈,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然后写“过彭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文中点明小孤山归属,然后用他山类比,说明小孤山秀丽世之罕见。《入蜀记》一个特点就是把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夹叙夹议。接下来笔锋一转:“但祠宇苦于荒残,若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挥发,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当时小孤山仅有一座“惠济”庙。也许受陆游这篇游记影响,南宋之后,小孤山大兴土木,广建梵宫楼宇。清乾隆五十七年乡试解元,彭泽籍文人赓扬《小孤山赋》中,小孤山已是“禅宫靡丽,梵宇葳蕤,红栏曲折,碧瓦参差”,洋洋大观,成为长江中独绝天下的风景名胜。写小孤山不能不写隔江对峙近在咫尺的彭浪矶。接下来写:“又有别祠在彭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映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无风亦涌浪,盖以此得名也。”然后用前人苏轼“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两句诗,顺理成章引出小姑与彭郎的传说,足见匠心独运。
小孤山和彭浪矶又名小姑山和彭郎矶。相传小姑与彭郎原是一对恩爱夫妻,张天师用飞剑将他们共撑的宝伞劈成两半,一半落在江中化为小姑山,一半落入江南化为彭郎矶。夫妻隔江相望,守望了几千年。山上建小姑庙,好事者在庙中夫人像旁塑彭郎像,又在彭郎矶彭郎庙中塑小姑像。陆游在游记中说:“传者因小姑庙中有彭郎像,彭郎庙中有小姑像实不然也。”陆游否定了传说。然而传说不是空穴来风,南宋之前,小孤山隶属江州彭泽县。当时小姑庙还未更名山神庙,庙中确有小姑和彭郎像。南唐陈致庸撰《曲台奏议》中载:“据彭泽镇申乞小姑神仪批示:‘彭泽镇称改正甚允……去夫人位,正山神庙貌’”(《彭泽县志》)。只是这件事陆游不知道。
爱国诗人陆游已远去900多年,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做山水有缘人。他的《入蜀记》是历代读者喜闻乐读的文章之一,《入蜀记》中有关彭泽的那些篇章已载入《彭泽县志》,万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