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穆
1、制服
制服是利用服装制造种种躯体的联盟。制服将一个个迥不相同的躯体塞入同一种款式;制服上面的特殊标记如同这些躯体共有的戳记。……多数制服十分挺刮,这仿佛暗示了一种强硬的风格。通常,只有某一级别的权力机构才允许发放制服。制服意味着执掌某种权力,尤其是对于那些不穿制服的人。(南帆《服装小札》)
【点评】制服是团体统一服装,是军人、警察、保安等群体的职业标志。在社会活动与氛围中,形成了一种“强硬的风格”和权力的象征。本文的描写洋溢着理性的风采,体现了严谨与繁复的特点。
2、水兵服
可当我们领到这套奇特的水兵服时,却议论纷纷起来。有的说“帅”,但也有说“怪”的。“怪”在哪里?拿水兵帽来说吧,没有通常帽子所惯有的帽檐,却多了两条一般帽子所没有的“飘带”,风一吹,飘呀飘,像姑娘们的小辫子;上装多了一块蓝色的披肩,披肩上还有三条白杠杠(后来据说根据我国的四大内海改成了四道杠杠);蓝白各一套的上装紧袖索腰穿着不便;而最怪的还是男同志那条裤管肥大的裤子,不开裆,“方便”时得把裤子的前片翻下,所以极不方便。(郑谋梅《穿上水兵服》)
【点评】曾经,水兵服是我军最洋气的军装,尤其是夏季的水兵服深受姑娘们的青睐。本文从飘带、披肩、紧袖索腰的上装和裤管肥大的裤子这四个方面写出了水兵服与众不同的特点,写得活泼有趣。
3、防护服
照片中,除了没有戴那种防化战士一般的头盔,她的装束和我在微信里看到的武汉护士一模一样。全身上下,只露着一双眼镜片后的眼睛。蓝色的桶帽、蓝色的防护服、白色的捂住整张脸的医用口罩、白色的护士鞋。防护服下,是她工作日常穿的白色护士服。(成向阳《赴火的天使》)
【点评】在举国抗疫的关键时期,防护服是电视新闻出镜率最高的画面,在这种臃肿的服装下,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本文是非现场人士的速写,描写虽不细致,但也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使人感同身受。
4、露脐装
再看上衣,马甲,一些两件套装、三件套装,一些原本属于辅助性的衣服倒变成了正宗服饰,几乎取代了西服上衣西服裙,而且,这种取代没商量,马甲也好,上衣也好,越来越短,短到了可以露出肚脐眼。阳光下,上下衣之间因脱节而断层,透出的那一条子皮肤的白皙度犹如一道灿然的光带照亮行人的眼目……(刘元举《感觉城市》
【点评】前一个大句是铺垫,后一个大句是直接描写。直接描写的文字不到50字,却穷形尽相,击中要害。“断层”“那一条子”“白皙度”“光带”,这些词语的运用富有独创性和现场感。
5、长袍马褂
傅百川穿深灰的及膝棉袍,棉袍外再罩一件半身的黑缎子对襟棉马甲,戴圆筒黑毡帽,穿船形黑棉鞋,这身行头,将他高大的不胖不瘦的身形,衬托得更为飘逸俊朗。(迟子建《白雪乌鸦》)
【点评】长袍马褂曾是民国时期的典型男士服饰,由长袍与马褂两部分组成。马褂与马甲的区别在于有袖与无袖,都可以配长袍,作为当时的中式礼服。如果剪裁得体,则显得“飘逸俊朗”,符合中国人在着装上的传统审美心理。
6、睡衣
话说我自己读书时,独爱睡衣,既非凸显曲线的性感小背心,也非肩袖井然的端庄居家服,更不是烘托床技的内衣,就是睡衣。冬天是长衣长裤,加厚衬里款,春夏煦暖,可以每天洗换,多是吊带裙或无袖中裙。小野家独有一种经典款型,接近于护士服,短袖略收身,本是素朴寡淡的式样,但它的布料花色都极小家碧玉,不是满地素馨就是折枝蔷薇。在初秋,枕簟略凉的时候穿了睡觉,真是“凉冷三秋夜,暖美雨声中”。(黎戈《因自由而美丽》)
【点评】读到这种具有小女人风格的抒情文字,你才发现作者这种看似很阳刚的名字底下居然是一位女作家。描写看似写意,其实精当;句式整齐中有变化,遣词文白相得,既不乏雅趣,又略显俏皮;结尾引用唐诗,余韵隽永。
7、情侣装
刚到大门口,就看见卫老师两口子已经站在那儿等候了,远远看去,像两团火。卫老师和老伴各穿了一件大红缎面金祥云纹的唐装,卫老师下身是一条深色西裤,笔挺笔挺的,老伴是一条同面料的长裙,飘飘逸逸的。更让人震撼的是,两人都是一头银发,宛如火中雪山,有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于是大家拼命夸奖这一对老人的形象设计。
卫老师得意地说,情侣装,专门到店里量身定做的。(胡发云《如焉》)
【点评】情侣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流行,主要在年轻人中间风行;老夫老妻也穿情侣装,表现了卫老师这样的老知识分子的乐观情怀和对爱情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