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式平力保永修“大粮仓”

长江周刊 2022年03月06日

  ■ 陈前金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很多人都知道永修县是江西省的“大粮仓”,却很少有人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人民委员会主席邵式平力保永修“大粮仓”的故事。

  永修县地处修河、潦河、赣江、饶河4河下游的鄱阳湖畔,沿河两岸及滨湖地带地势低洼,每年夏秋,暴雨连降,山洪暴发,河水暴涨。若遇长江、赣江涨水,上泄下顶,白浪滔滔,一片汪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永修县连年遭受水灾。其中以1954、1955年两年灾情最为严重。1954年,从4月下旬起,连日暴雨,水位逐日上涨,全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抢险抗灾。期间,邵式平主席两次来电慰问,大大地鼓舞了抢险队伍的斗志。6月18日,河水暴涨,至20日水位涨至22.59米。全县14座大小圩堤均被漫决,县城所在地涂埠镇也被水淹。全县干部在县委统一领导指挥下,组织大批船只将灾民分批抢救至涂家埠火车站等地势较高处和新建县乐化乡安置。在涂埠火车站搭起临时帐篷供受灾群众居住。为保证灾民的食品需要和健康,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县政府)组织相关单位设立了粮油供应组和临时医疗队。

  7月3日,以邵式平为团长的省人委水患地区慰问团分赴各灾区慰问。是日,邵式平及第一分团团长龙标桂、副分团长蒋今清等亲赴永修县三角、九合等灾情严重地区向受灾群众进行慰问。邵式平主席在离开永修前,对永修今后如何战胜灾害、恢复生产等问题作了具体指示。此次水灾,全县漫溃圩堤14座,倒塌决口264个,冲毁农田2万余亩,被淹田地26.3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53.4%。受灾人口7.3万余人,占全县总人数65.2%。灾情发生后,邵式平主席指示人民政府先后向灾区发放4次水灾救济款,总额3478亿元(旧币,折合新币3478万元),4万余斤救济粮(大米),同时借给灾民湿谷200余万斤,银行向灾区发放救济贷款10亿余元(旧币,折合新币10万元);卫生部门用于免费医疗经费1.2亿元(旧币,折合新币1.2万元),保证了灾民的基本生活和身体健康,稳定了灾民的情绪,增强了灾区干部和广大人民战胜灾害的信心。

  1954年圩堤倒塌后修复不到半年,1955年夏,永修县又一次发生特大洪灾。从6月19日至23日,连续5天大雨,总雨量达451厘米,山洪暴发,修河最高水位达22.81米,超过1954年水位0.22米。永修县委、县政府组织6千余名劳力进行了5昼夜的抢救,但终因洪水太大,致使全县14座大小圩堤溃决,倒塌决口257个。灾后统计,此次水灾受灾田地27万亩,人口7.8万余人,死亡耕牛134头,倒塌房屋1800幢,损毁粮食100万公斤,死亡5人。

  永修县三角乡四面被修河主、支流包围,圩堤全长26.87公里,保护耕地面积2.7万亩。连续两年水灾,使三角圩成了三角湖。1955年8月5日,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作出决定:放弃三角圩,将圩内6千居民迁移他乡,并成立了移民安置委员会,在三角乡开展思想动员工作。8月9日,永修县人委将放弃三角圩的报告呈报九江专署和江西省人民委员会。邵式平接到永修县人委的报告,大发雷霆,捶着桌子说:“三角圩是粮仓,当地老百姓都说‘三角圩收了谷,狗都不吃粥’。历朝历代受灾那么严重都没有放弃,我们人民政府怎么能放弃?”由于邵式平主席的反对,永修县关于放弃三角圩的意见被否决。

  经邵式平批示,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共发放救济款124万元(新币),用于救济永修县水灾灾民。1955年冬季,永修县掀起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复堤堵口高潮。江西省水电厅拨款86万元(新币)、江西省粮食厅拨粮80万斤用于复堤堵口。九江地委、专署动员都昌、星子、湖口、武宁、瑞昌等县民工7619人来永修县支援复堤堵口。其中,星子、武宁2千多名民工被分到九合圩支援,都昌、湖口、瑞昌3县5千多名民工分到三角圩支援。加上永修县本县的男女劳动力,共有26500余人上堤复堤堵口。从1955年11月20日至1956年1月15日,历时57天,胜利完成复堤堵口任务,总土方达265万余方。经过这次修复,九合、三角两圩此后几十年再没有发生过圩堤溃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