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彬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导文学评论家
中国·共青城“青春之歌”文学笔会具有丰厚的历史内涵和鲜活的现实意义。这是红色经典《青春之歌》的回声,林道静走出“小我”,将个人的青春融进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中,这首青春之歌今天依旧激越。这是对98位青年志愿者共青城艰苦创业精神的致敬。他们抛弃上海优裕的生活,将青春献给垦荒事业,将青春融进祖国建设之中,他们的精神在今天依旧熠熠生辉。这是对当今青年将青春融进新时代伟大洪流的启示。新时代青年朝气蓬勃,他们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开拓进取、奋发向上,正在用青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作家们应该关注青年,深入生活,书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周 璐
长江日报《江花》副刊主编
车抵达共青城,从高铁站驶向市区,茂密的植被,清新的空气,令我感觉置身于偌大的自然景区,而进入中心城区,高楼林立,鳞次栉比,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将我带回现代城市的烟火中。这就是我邂逅这座青春之城的第一感受。
穿行于共青城博物馆每一个展厅,似乎穿越时空跟随着那群来自沪上的热血青年,来到鄱阳湖畔这片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土地,看他们用青春与汗水,将一片贫瘠的荒地变成一座充满着无限生机的城市。因为这群人,才有了这座美丽之城。我愿意用我的笔去书写这座英雄的城市,讴歌那些开拓者和建设者。
苏 扬
江苏扬州市作协
散文诗创作委员会主任
作为鄱阳湖畔的一颗明珠,共青城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
长江流域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质,共青城是众多城市中最年轻的面孔。她的开拓史才67年,设市还不到12年,当我领略她诗情画意的优美风光时,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寸草不生的荒沟野滩。当年的垦荒者和建设者都是一群年轻人,艰难曲折的拓荒历程就是用青春和热血浇铸的共青精神。
67年天翻地覆的变化,共青精神已经成为国家富强的动力,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共青精神传承与发扬,执“青春”之笔抒写青春之歌、时代之声。
姚 岚
安徽安庆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
我是第二次来到共青城,两次时间相隔二十年。这次参观交流,令我深为震撼。共青城无处不在的美丽、朝气和锐气,再次以她昂扬的风貌激励着我,让我在疫情围困的季节里,感受到了积极奋进的力量和充满希望的快乐。
我期待共青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共青城干群上上下下奋勇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现代传媒手段,精准而迅速地传递出去,弘扬开来。
董书明
中铁四局机关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通过参观和交流,我深刻地感受到共青城市是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城市、一个有文化自信的城市、一个年轻奋发的城市。
我深刻认识到用诗歌抒写新时代青春之歌要坚持“三要”:首先,要有理想信念。要继承和发扬“共青精神”。诗人要志存高远,积极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使信仰信念在奋斗中淬火成金;其次,要有丰富的创作成果。诗人要做时代青春的歌者,要勤于写作有底气、有地气、有品质、有高度的诗歌;再次,要努力提高作品的艺术性。诗人要做到:学贵专,学贵精,学贵正。要让凝结着拼搏奋斗和热血担当的诗歌,成为新时代青春之歌的主旋律。
彭晓玲
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
当离开共青城时,雨依然在下,一如我难舍的惆怅。虽然只有短短两天,但共青城却在我心里留下美好的印象:这是一块青春的土地,有青山绿水,有清澈的池塘,更有浩渺的鄱阳湖,演绎着不老的神话;这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西河戏的唱腔依然高亢奔放,感人至深;这里是奋斗者的乐园,昔日98名垦荒者的精神延绵至今,激励着一代代共青城人去开辟新的道路,创造了鸭鸭等世界知名品牌,书写了共青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而耀邦同志心系共青城,被共青人的精神所打动,将共青城作为他的第二故乡,最终长眠此地,与这块土地朝夕相伴。
袁姣素
湖南省文联《湘江文艺》编辑
参加中国·共青城“青春之歌”文学笔会受益良多。几天的参观、交流、相处感受到共青城的历史、人文、生态之美。胡耀邦同志两次亲临、三次题词,让那激情燃烧的98颗火种在这块土地上蔓延。他们以“青春”之力开垦出人世间的“桃花源”,赋予了这座凝聚“青春之歌”的城市“青春”的象征;“活力”的宣言;“幸福”的开拓!是鄱阳湖湖畔的文化名片,是中国人民的共青城!
樊健军
江西省作协副主席
通过三天的采风和座谈,让我对共青城有了更深的了解。共青城是一座朝气蓬勃的城市,一座洋溢理想的城市。从1955年第一批拓荒者踏上这片土地开始,数代共青人在这里挥洒青春和汗水,坚持不懈,共同筑梦未来。共青城的诞生有其恢宏的历史背景,共青城的创业史是伟大时代创业史的一部分,是成功的例证。这座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城市,给我们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树立了精神的高度。她是我们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宝库,是我们的文学故乡,创新和拼搏的共青人是乡村振兴的鲜活典范,塑就了这个时代创业者的群雕像。在这片文学的沃土上,我们有理由期待诞生如柳青的《创业史》一样史诗性的经典作品。
江华明
景德镇市作协主席
对一个城市创业发展过程的采风,是最有意义的笔会内容。犹如了解一个生命历程,我关注的不仅是垦荒的进驻,更是对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到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再到共青城市过程中,人们的坚守坚持。从无到有,从荒滩到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我感动并敬仰在坎坷历程中坚韧不拔的追求精神。
共青城市与那些有文化发展史迹的名城相比,优势在于始终都富含创业与青春的朝气和激情燃烧的活力。类似于“鸭鸭”产业园项目,丰富而条理的档案展示,以及新城规划,乡村的文明实践与生态园、文旅产业园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欢欣鼓舞。
刘建华
宜春市作协主席
初夏五月,应中国·共青城“青春之歌”文学笔会组委会的盛情邀请,我第一次踏入这座以“青春”命名的城市。惊鸿一瞥之际,惊艳于她的外在,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空气清新到有清洌甘甜之味,足以让人对她一见醉心。一天半的走访采风之后,惊诧于她的内里,青春热血,艰苦卓绝,壮怀激烈,足以让人对她肃然起敬。共青城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98个上海垦荒队员的故事、一只板鸭起家的故事,一根羽毛发家的故事,一处荒野滩涂厚积为人文渊薮、薄发成现代新城的故事……,深藏于岁月深处,共生互长,氤氲而成一座文学富矿。
安 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江西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
67年前上海几十位热血青年兴起一个正念,历经几代共青人的拼搏奋斗,有了如今一座屹立于鄱阳湖畔的共青城市。这个奇迹,充分体现了人间正道的强大力量。这两天,我的耳畔,始终萦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之歌”,尤其在金湖共青社,似乎自己就曾经是那98只水桶中的一只……
社会要发展,生活要前行,精气神的提升和凝聚尤其重要。面对难以确定的未来,不光是一场笔会要唱响青春之歌,而是每一座城市,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要唱响青春之歌。我想,这正是我们相聚于共青城的意义所在。
李滇敏
江西日报副刊部主任
笔会的材料中有一本《档案中的共青城》,里面收集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国内重要媒体对共青城的报道。感谢我们的前辈新闻人,他们用自己的作品为一座城市留下了她奋斗的足印。
一座荒滩变成一座城市,从养鸭子、做板鸭到各种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共青城一天的参观中,我一直感慨于一句话“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句话是人民日报记者对着“10年时间使自己的生产增长了30倍”的共青垦殖场说的。
无论是从前的共青垦殖场还是如今的共青城,她的优势无疑是青春。因为年轻,他们没有观念的包袱,因为年轻,他们没有经验的束缚。于是,近七十年来,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可以说,今天的共青城是青春创造的奇迹。
青春无敌,年轻的共青城虽然没有久远的历史,却必定有辉煌的未来。
漆宇勤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协理事
共青城是名城,遗憾的是此前一直没能深入这座城市去感知感受。直到这次借助“青春之歌”笔会的机会,才近距离认识共青城。
走在共青城的山水之间,最大的感受是这座年轻城市的青春活力。十万大学生既是共青城青春的具现,更是共青城发展的无限可能。
走在共青城的山水之间,最大的感受是这座创新城市的蓬勃动力。当年的垦荒和当下的开拓留下了厚重的积淀也传承了不竭的进取。
不能不承认,走进共青城就会被澎湃的城市精神浸染,随时代踏歌起舞奋起拼搏。不能不承认,来到共青城就会被发展的活力裹挟,随城市乘风破浪不断前行。
王彦山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江西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
北岛在《旧地》里有两句诗:旧地重游/我急于说出真相。此刻,这两句诗最能代表我重回共青城的感受。2004年8月,我毕业后来到共青城,在一所高校工作。2009年3月,我离开共青城去了南昌一家出版社就职。在这期间,我几乎没有真正意义地再回到过这片故土,而这次来共青城参加笔会,让我和这座鄱阳湖畔的小城有了一次重建关系的机会。这一次回归的路很长,一走就是十三年,我希望以后可以经常走在回来的路上,并一次次抵达。
浇 洁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江西省作协散文专委会委员
没到共青城,就被共青人——主办方的热心细致所打动,他们像我多年前所买的鸭鸭羽绒服,温暖体贴又具时尚气息。
共青城是一座青春铸造的城市,它的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不仅让如诗之美俯拾皆是,还令一个时代成为传奇。它生长的坚韧和不可估量的向上基因,使梦想之鹏可以在此扶摇直上。
在共青,你只要睁开眼,就能感受到活力“一一风荷举”。不管是一所学校、一家企业,还是一朵花、一棵树,乃至一个村庄,它们淋浴的阳光雨露,都具有无邪的品性、青春的能量,呈现给我们的是生态文明、和谐发展与幸福荣耀。
来共青,青春会入驻你的心,它会微笑地跟你说:看,我就在这里!
毛江凡
江西日报首席记者、省作协理事
真诚感谢这次青春之歌文学笔会,让我们有机会以青春的名义、文学的名义相聚在共青城,见证一座城市的拔节生长、奋斗历程与无上荣光。
九江是一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古韵悠长的大地。千百年来,多少先贤巨匠在这里留下了璀璨千古的诗文,照亮了古典中国的夜空,也给这方大地留下了人杰地灵、人文渊薮的底色。而共青城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同样用自己的坚韧不拔、艰辛创业,用青春与汗水在九江大地上、在鄱阳湖畔的荒滩野岭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古老与青春,在这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各美其美。
青春是一个美好的词汇。这次文学笔会之行,让我重新认识与见证了共青城的美丽嬗变以及她充满活力、青春勃发、不断向前的背后逻辑与时代图景。我要好好消化这次文学笔会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这座青春之城、活力之城、希望之城、荣耀之城,写下属于她的诗篇。让鄱阳湖怀抱里的这座青春之城,以诗的形象、青春的样子,留在我的心里,留在每一位读者的心里。
朝 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江西作协散文专委会副主任
壬寅年初夏,得遇共青城。烟雨迷蒙间,于城乡大地盘桓二日,得一体悟:此乃一座无比神奇的城。
从1955年98位上海青年志愿者的抵达,到今日的创新创业活力之城,其间的翻天覆地之变,令人惊叹。垦荒者所经历的种种艰难,以及自身的华丽蜕变,无不令人感佩。也许,当青春的热血在滩涂上挥洒之时,正是那一群青年人生命价值发挥到最极致之际。
我想,世间所有的成果,都来源于开拓,来源于奋进,这是永恒不变的定律。
艾建新
鹰潭日报编委、副刊部主任
鹰潭市作协主席
疫情隔离不了诗情。很高兴赴青春之约,奔青春之地,唱青春之歌,诵青春之诗。
探山访水,意犹未尽。从鸭鸭产业园到水口村的戏台,从共青精神体验园的98只水桶到金牛生态园,从甘露镇到大学城,无一不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活力、魅力、潜力,召唤有志青年寻梦、逐梦、圆梦。
从一只鸭认识一座城,“鸭毛是如何飞上天的”?值得人们深思——向共青城致敬,向共青人学习。
心在人民,利归天下。这是一方被伟人照耀的厚土宝地,名扬四海。妙手借得东风来,同创共青新辉煌。
舒 琼
南昌日报《百花洲》副刊负责人
南昌新闻网常务副总编
青春是浪漫而富有激情的,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富矿。共青城的“青春之歌”文学笔会,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年轻之城的生命气息、创业气息、创新气息、发展气息、清朗气息。历史与时代的选择,回望与展望的美好,是共青城给予我们的深沉触动和思考。
吴申良
萍乡日报副刊主编、市作协副主席
这是一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这是一座充满进取激情的城市!
半个多世纪的漫长时光,因为一群人,因为几代人的奋斗与拼搏,矢志不渝传承与发扬共青精神,用汗水砥砺初心使命,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把这片亘古的荒滩野岭变成了一座快速崛起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凝结成鄱阳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再到共青城市,这片土地,擘画出开拓者和建设者的前仆后继、敢为人先;这座城市,见证了这片土地的生机勃勃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坚韧不拔、志在超越的精神和风骨。
陶贵彬
新余日报社新媒体部主任
无青春,不奋斗。在生机盎然、活力迸发的诗画共青城,有一种激情在燃烧,有一种豪情在拔节,有一种荣光在闪耀。
奋斗者,正青春。在创新创造、干事创业的年轻共青城,有一种梦想在生长,有一种初心在出发,有一种幸福在传递。
作示范、勇争先。短时三日,踏上热土,融入情怀,思想受洗礼,心里生震撼。有一种精神叫“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有一种使命在呼唤。是啊,共青城,垦荒创业再出发。是啊,共青城,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恰逢共青团建团100周年,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奋楫笃行启新局,而今迈步从头越!
吴天寿
宜春日报副刊主编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2022年中国·共青城“青春之歌”文学笔会。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共青城,在此之前,我对她一无所知,她于我只是一个地名而已。通过几天的活动,让我认识了这座繁荣之城、青春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和希望之城。
从当年人迹罕至的荒野滩涂到如今的高楼林立,从当年的洪水肆虐到如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动人画卷的背后,是由一代又一代垦荒人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的一首迎难而上、艰苦创业的青春之歌。相信这座充满了年轻朝气、创新活力的城市必将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陈少芬
赣南日报副刊主编
第一次走进共青城,在博物馆听共青前辈的奋斗故事、进档案馆感受年轻城市的荣光印记,给我的感触颇深。无奋斗不青春,这是一座年轻活力的城市,同时也是厚重而深情的,处处充满着青春浪漫的气息,这种浪漫是属于奋斗者、创业者的,属于当下每个共青人的。过去一代青年人在这里垦荒创业,艰苦奋斗,迎来了共青社,迎来了共青垦殖场,迎来了今天的共青城。而当下一代青年人正在这片热土继续践行初心使命,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奋勇起航,他们必将再一次创造属于新时代共青城的浪漫传奇。
罗会珊
九江市作协副主席、党支部书记
“青春之歌”文学笔会是共青城献给共青团成立100周年最好的礼物,是新时代作家扎根人民、书写时代、记录时代、传承共青精神的最具体的实践。共青城是年轻的城市,是可歌可泣的青春叙事,其历史和现实生动地展现了蓬勃生长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气质的青春信仰。作家要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看待共青城青春的底色,青春的奋斗、青春的创造,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时代的文学脉动,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激发青春理想和人性光辉的文学作品,为时代和人民歌唱。
陈杰敏
九江市作协副主席
参加这次中国·共青城“青春之歌”文学笔会,感受有“三可”:一是“可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省内外熟知的及神交已久的文朋诗友相聚共青、感受共青、书写共青,乃人生一大乐事;二是“可喜”。时隔三年多,再来共青城,顿感共青的城市和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共青气质、共青精神扑面而来,给人如莲的喜悦;三是“可写”。通过观与感,活力共青、包容共青、清新共青、奋斗共青、创新共青,让我们领悟到共青精神的特质,而共青精神代表的正是时代精神、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元素即是我们笔下不竭的创作源泉。
凌 翼
九江市作协副主席
在我眼中,共青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业史》。
这次活动是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文学笔会以青春之名召集这么多作家到这里来,并举办得如此圆满,这是疫情期间共青城创造的又一个传奇。
在中国唯一以共青团名义命名的城市召开“青春之歌”笔会,这是一个美好而浪漫的开端。这个开端非常好,应该一年一年办下去,形成有影响力的全国品牌,像鸭鸭羽绒服一样,走向世界。
共青是一个青春的符号,共青精神正在一代代传承,这种传承需要文学的助力。
她的艰辛创业史和辉煌成就,值得大书特书,应该有更多作家艺术家来书写。共青的传奇和史诗,应该有多声部的在全国叫得响的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来为她画上一串惊叹号!讲好共青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向共青城和共青人致敬!
徐观潮
九江市作协副主席
文学有两个抵达,一个是抵达作家的心灵彼岸,一个是抵达人类的精神彼岸。中国·共青城“青春之歌”文学笔会也做了两件事,一是以岁月铺路,让文学走进了共青城市的前世今生;二是以青春为桥,让一座充满激情的城市走进了文学的梦想。为期三天的文学笔会,来自省内外的媒体、作家和评论家们用激情燃烧,就像当年98位志愿垦荒者在荆棘遍地的鄱阳湖荒滩上用青春燃起的篝火,温暖着一座城市。文学与青春之城更像是一对热恋男女,相拥明天,寻求彼此精神的抵达。
杨行山
共青城市报社副社长
共青城市文联副主席
这次笔会得到省内外文学大家和省内党报副刊主编、编辑们的积极响应,得到了共青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在疫情反复的大背景下,主办方通力合作,科学调度,将各项筹备工作准备就绪,使笔会如期顺利举行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全国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转发、转载了这次“青春之歌”文学笔会的相关消息。笔会期间,九江日报文艺工作站和九江作协创作基地的授牌,将大幅提升本土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为营造共青城市浓厚的文艺氛围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衷心希望主办方持续发力,将中国·共青城“青春之歌”文学笔会办成中国文学界的“博鳌论坛”。
汪官金
共青城市机关干部、文史作家
我眼中的共青城,是一部传奇。当年的垦荒人所面临的困境,不亚于眼前的新冠疫情,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粮为纲的年代,在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影响下,他们用一只板鸭奠定了一座城市的基石,用一片羽毛放飞了一座城市的梦想,走出了一条农工商综合发展的道路,为当代中国探索了一条走出“三农”困境的成功道路,这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传奇。传奇中有一群传奇的人物,更有一种代表中国青年创新创业的“共青精神”。我们要高举青春创业的旗帜,弘扬青春创业的精神,写优“赶考”新答卷,努力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