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的发展,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当时认为老病死是鬼神作祟,于是就有了以符咒巫蛊等为主治病的“巫医”。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逐渐掌握了汤剂草药、针灸和经脉等的治疗方法,鬼神崇人之观念,渐为“邪气致疾论”所替代。古之巫医,分化成为巫与医。这之后的医就以道教养生和儒家思想为指导,形成“道医”、“儒医”等医学群体,他们都以“济天下苍生”为己任,薪火传衍,名门层出。
一
在长江中下游的庐山,是中医最早发端地之一。在中医史上产生了众多的杰出良医,诞生了近百部珍贵的中医古籍,其中有些方药至今依然常用。这里是古代中医的代称“杏林”的发源地,这里产生了诊脉最早的流派西原脉学,这里是一个集医家、著作、流派、医疗实践、诊疗技术、医事活动等为一体的独特医学群体。因为这个群体活跃于古南康军、府一带(今江西庐山),我们把这个群体称之为“南康医派”。南康医派的成绩与贡献,不逊色于安徽之“新安”、浙江之“永嘉”、江苏之“孟河”等地医学群体。
古代的良医,不仅艺术高超,他们更注重树立医德。医者父母心,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有了性命,才有三教五伦,才有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所以说医生是生命的守护者。千百年来,这里有神医董奉种杏拯民,德艺双馨的杏林精神;有葛玄、葛洪的医道传承精神;有西原脉学四代名医的创新精神;还有郡守李观民、朱端章文卫并重的济世精神;更有那些默默无闻医家的奉献精神,南康医派因为他们而显得鲜活长久。
如今的古南康地区,已经是热闹非凡的著名风景区了,熙攘的景点充满了来来往往的人群,他们穿梭往来于山水之间,仿佛生活就是在和谁赛跑。但是,希望他们在忙碌之余,不要忘记了,这里曾经有过一群人,他们为了别人的健康,为了把健康之道传授下去,也曾经在这里奔波过……
二
东汉末年,由于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衰弱。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全国大旱,颗粒无收但赋税却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这就是著名的黄巾起义。一位来自侯官的少年董奉因为懂医术而被吸纳到了起义的队伍中来,虽然起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割据局面的形成。
董奉后来一路往南逃到了交州(今越南北部和中国广西一带),交州在士燮的统治下,成为平稳安宁的地区,许多中原人士都来此避乱。董奉到这里后继续以行医为业,过了几年安稳日子,一件突发事件打破了董奉本来平静的生活。
交州刺史得毒病死,已三日。君异时在南方,乃往,以三丸药内死人口中,令人举死人头摇而消之,食顷,燮开目动手足,颜色渐还,半日中能起坐,遂活。
——[东晋]葛洪《神仙传》
三国东吴时期,交州刺史士燮突然得毒病死,已经有三天。董奉刚好在附近,听闻此事后就不请自去,用自制的三粒丸药让人喂进士燮口中,再将士燮的头左右摇晃。很快,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士燮的眼睛和手脚开始慢慢动了,面色也渐渐转成正常了。过了半天,还能坐起来了,四天后,与人说话正常,病好如初。能将死人医活,治好士燮这件事让董奉一举成名,达官贵人们纷纷来聘请这位神医。可是,董奉似乎不大热衷于与官僚士大夫周旋,而更乐意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在治好了士燮的不治之症后,不管他怎么挽留,董奉还是执意要走,这一走就走到了庐山脚下,中医历史上于是有了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
三
杏林,又名董真人坛,去府西二十五里,昔董奉买药种杏成林即其处也。
——[明]陈霖等《正德南康府志》
出庐山市区,沿环山公路西行二十余里,过归宗后就看到路边立有刻“杏林新村”的大石,由此进去就是温泉镇板桥山村的杏林新村。村后高耸的山峰就是庐山般若峰,这个村的原名是莲埠畈自然村,因三国时期名医董奉的杏林就在此地,后改为杏林新村。如今这里已经找不到更多的与杏林有关的遗址,只能在故纸堆里寻找一些杏林的往事。
董奉,字君异,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最先记载他生平事迹的,是东晋葛洪所著的《神仙传》。其中关于董奉的记载是非常神奇的,开篇就说董奉有长生不老术,五十年前的一位侯官县令再次见到董奉时,董奉容貌居然不变,还是以前那般模样。董奉是何时开始学医,擅长什么医术,记载中并没有描述,只留在老百姓口口相传了一千八百年的故事里。
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东晋]葛洪《神仙传》
汉末乱世是出英雄的,但乱世受苦的是老百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药”,董奉大概觉得自己当不了英雄,于是选择做一个济世救民的医生,为民治病总比作英雄更容易实现。
董奉在庐山治病时,立下了一个规矩。到他这里看病不用钱物,也不要答谢。一旦病愈,就在诊所门前种上几棵杏树,重病的就栽五棵,如果病不太重,栽一棵就够了。这样过了几年,一个十万多株的杏树林就形成了,成了当地最美的风景。但董奉的心愿并未止于此,就像十万杏树并不只是风景一样,它们还结出满树的杏子,那么多杏,怎么处理呢?有一天,董奉就对所有认识的人说,树上的杏结得那么好,你们想要的就去摘吧,不过摘一盆杏,你们往我的米仓里倒一盆米吧。这样一来,他人得到了杏,董奉得到了粮食,大家都很高兴。可世上总有贪心人,有人只放一点点粮食,却装上了满满一罐子杏,这时就会有一只老虎突然吼叫着追了出来咬,大家都知道那老虎的厉害,就再也不敢以少换多,更不敢来偷杏了。这样一来,董奉每年以杏换得大量粮食,然后就用来救济当地的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被济贫善施的百姓无数。治病不受钱,种杏拯民,董奉给我展示的不仅仅只是医术,还有医道。术与道,一字之差,境界却有天地之别。
一个人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了事业,让事业变成了一道风景,让风景成为秋天的收获,再让满仓的收获散发出强大的正能量,这才是最高的境界。正是因此,董奉心中每天都充盈着幸福,他也成了最富足的人。
我们再去看看董奉神奇的医术,《神仙传》上记载了他在庐山行医时的一些医案。
董奉在庐山行医的时候,有个后生患了非常严重的病,快要死了。他家里人就用土车拉着他来见董奉,磕头求董奉救命,董奉就让那位病人坐在一间单独的屋子里,用五层被子蒙着他,让他别动。病人说觉得一个什么东西舔他的身子,疼痛难忍(有一物来舐身,痛不可忍)。估测这个东西的舌头仿佛有一尺多长,喘气像牛一样粗,不知是个什么东西。过了很久那东西才走了。董奉就把病人身上的布单揭上去给他洗澡,然后就让他回家。告诉他治好了,不久就可痊愈,这期间留意不要受风。十几天后,病人身上的皮全脱掉了,全身通红十分疼痛,只有洗澡才能止痛。二十天后,病人身上长出新皮,病也好了,皮肤还变得十分润滑(身如凝脂)。
不仅治病方法与众不同,他还是一位有高深道术“神”人。《神仙传》里是这样记载的:
有一年庐山大旱,县令丁士彦来找董奉求雨(闻董君有道,当能致雨)。董奉也不含糊,果真求来了雨,老百姓非常高兴(方民大悦)。据说就连他娶妻,也和别人不一样,县令的女儿得了怪病(为精邪所魅),老是治不好,县令就放出话来,说如果谁把我女儿治好了,我就将女儿许配给他(若得女愈,当以侍巾栉)。董奉就召来了一条几丈长的大鳄鱼,让鳄鱼自己在地上一直爬到县令家门口,这时大伙儿一起努力,当着姑娘的面把鳄鱼杀死,那姑娘的病就这样好了,董奉也就这样娶到了县令的女儿。
上面这些事儿看起来都很神奇,很灵异,其实可能也不无道理,药浴在今天依然是重要的给药方法,通过长期观察积累,天气是可以预测,刺激法对某种精神疾患可能会带来不可思议的效果。董奉的这些方法管用,够用,也为他带来了良好的口碑。老百姓将他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虽然董奉还不如张仲景、华佗有名。但董奉隐居庐山,是为百姓治病的平民医生,在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里,董奉成为一个“神仙”,杏林成为一片圣地。
其仁也,诱道明而活士燮。其义也,纳屈女而俪胡君。其功也,医贫病而散谷帛。其德也,通元造而垂旱雨。
——[南唐]徐知证《庐山太一真人庙记》
四
令董奉闻名于后世的,当然不是荒诞的传说和神术,他在庐山行医数十年,医好无数人。可惜的是,董奉并没有流传下来他的治病良方,虽无片言只字留存,却得到医家的认可。元代医家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自序云:“高祖(危)云仙游学东京,遇董奉二十五世孙(董)京,授以大方脉家,而医道日行。”《四库提要》云:“序中称其高祖遇仙人董奉二十五世孙,传其秘方,虽技术家依托之言,不足神诘,而所载古方至多,皆可以资考据。”明代医家江瑾及其子应元、应宿编集的《名医类案》卷十二则称“士燮、中毒而死。董奉以太乙散和水,沃燮口中,须臾乃苏。”按古方中有“神授太乙散”主治“四时气令不正,瘟疫妄行,人多疾病,及阴阳两感,风寒湿痹。”根据这些线索,董奉应该是有秘方传世,只是史料阙载,难以考证罢了。
传说董奉在人间活了百余岁,但是容貌还只有三十几岁人的样子。最后人们还是抬着他入了“天庭”,成为道教的一位神仙。历史上,董奉还得到两次皇帝封诰:第一次是晋永嘉元年(307),晋孝怀帝诰封董奉为“太乙真人”,历居凡世,功满三千。第二次是北宋宣和二年(1120),宋徽宗追封董奉为“升元真君”。还在庐山为董奉修葺“太乙观”。
千百年后,般若峰依旧雄伟的挺立在那里,峰下的杏坛庵(也叫董真人坛,俗称招仙坛)已早无踪迹。“杏林”的故事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记载一款以杏为食材的真君粥,为纪念董奉而命名。明代御医龚廷贤最有董奉“杏林”遗风,所著方书“名曰《种杏仙方》。名医郭东效仿董奉,种杏千余株。苏州的郑钦谕,庭院也设杏圃,病人馈赠的东西,也多去接济贫民。书画家赵孟頫病危,当时的名医严子成给他治好了,他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送给严子成。后来,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时,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句来形容,医家也以“杏林中人”为荣。近现代的一些医药团体、杂志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杏林”已成为中医的代名词。有关“杏林”的佳话,不仅成为民间的美谈,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将“立德”作为“精术”的根本。医术精湛,心怀仁德,方能成为苍生大医。
链接
建安三神医
东汉末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
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在福建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被后世誉为“医圣”。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