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若林
茶叶在我国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春秋后期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遂成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当在西晋以后,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饮品。在长期的制作、利用和体悟茶的过程中,茶渐渐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形成精深独到和富有哲理的茶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最富特色的文化之一。历史上九江是著名的产茶区,在江西甚至中国茶业和茶文化史上,曾扮演过极其辉煌的角色。
九江自古以来就是通都大邑,“据三江之口,当四达之冲,交通十分方便,为东南之望”。九江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峦生叠,土质肥沃,种植茶叶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据《庐山志》载,东汉时(公元25~220年)佛教传入我国,庐山梵宫寺院多至三百余座,僧侣云集,攀危岩,冒飞泉,更采野茶,各寺亦有于白云深处劈岩削谷栽种茶树,焙炒茶叶。晋代,九江人就有“种茶之习,嗜茶之好”,常常“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永修云居山百丈怀海创《百丈清规》,将茶事活动作为僧侣修行必不可少的内容,如规定坐禅过程中每隔一炷香时间要饮茶,在特定时期要举行“尊茶”“戒腊茶”“普茶”和“茶汤会”等仪式。寺院里专门设有执行施主品茗的“茶堂”,法堂内设有每天按时召集僧人饮茶的“茶鼓”,还有专司烧水煮茶、献茶的茶头等。这种种现象说明此时九江的茶叶种植已较为广泛,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进入唐代,官府提倡种茶叶,九江种茶、饮茶成风。时任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庐山结草堂也以“花圃茶园为产业”,从事一些林茶种药的力所能及的活动。大唐建中元年(780)开始收取茶税,茶叶则成了市场贸易的一种重要商品。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年间,江州治以北有一条长达二里的街道,为茶叶集散场所。茶产地浮梁、祁门都依赖水运之便,运往江州集散。白居易在《琵琶行》诗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买茶去,……”诗中清楚地叙述了浮梁等地盛产茶叶,商人前往采购,运来九江转口销售的情景。唐开元至天宝年间,江南大批茶叶集中在江州,待舟运往汉口后再转运洛阳。可以见出唐代九江在地理位置、经济流向和行政区域上,已成为江南初具规模的茶市雏形。宋代为了加强对茶市的管理和征收茶叶税,于建炎三年(1129)置“茶盐合同场于江州”。乾道年间(1165~1173)又在江州设茶运司。元世祖对征收茶叶税更为重视,于至元十七年(1280)置“植茶转运司于江州,总江淮、荆湖、福广之税”。明清时又在九江设“批茶引所”。由此可见,从唐代开始到清朝前期,九江已逐渐成为茶叶的集散地。
九江不仅茶叶产量丰富,而且品质优良。庐山云雾茶,修水的双井、宁红等均被誉为茶中极品。产于永修的攒林云尖、龟山毛尖,彭泽的雷锋尖茶、大白毫、碧绿青,武宁的白鹤羽茶、玉芦茶、薯砣茶、川芎茶,都昌的鸣山仙茶、扬储毛峰、谷雨尖,瑞昌的九源仙茶,德安的宝峰云雾等等,也是品茗者的最爱。
物质层面的茶叶生产和利用直接影响精神层面的茶文化,作为重要的产茶区,九江精神层面的茶文化同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九江是“茶禅一味”思想的渊薮。禅宗讲究“茶禅一味”,意即茶道与禅道是相通的。“茶禅一味”思想的提出,与百丈在永修云居山寺推行的农禅制度颇有渊源。由于农禅制度的推行,茶事活动作为寺院日常修行的不可少的一部分,使僧侣们告别了封闭的、清心寡欲的修行方式,而在世俗的生产方式中参悟佛法。因此,茶事活动逐渐成为通向禅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逐渐形成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仪式。北宋真宗将《百丈清规》向全国佛寺推行,也使禅院茶事活动得以向全国推广。
古往今来,九江因茶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茶文学作品。自唐以降,社会上文人士大夫自觉地致力于茶文化精神的追求,在追寻过程中创作出了许多有影响的茶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既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蕴含着他们对茶文化精神的理解。唐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品茗庐山茶后,情不自禁地以诗赞之:“匡庐云雾窟,云蒸翠茶复。春来幽香似,岩泉蕊独浓。”咸通时李咸用作《谢僧寄茶》,对庐山茶叶制作过程的形象写实,诗曰:“空门少年初志坚,摘芳为药除睡眠。匡山茗树朝阳偏,暖萌如爪拏飞鸢。枝枝膏露凝滴固,参差失向兜罗绵。倾筐短甑蒸新鲜,白苎眼细匀于研。砖排古砌春苔干,殷勤寄我清明前。”
宋代分宁以双井、黄龙等地之茶为最,皆称绝品。仁宗赵祯时期就盛传开来,誉满京华。如欧阳修《双井茶》:“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沙,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诗人由茶及人,借茶励志,不屑于与争新弃旧的世俗之徒为伍,而要做不随时变易的君子。黄庭坚喜爱家乡的茶,特意送双井茶给苏轼品尝,并写《双井茶送子瞻》诗说:“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苏轼作诗赞:“磨成不敢付童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对双井绿珍惜之情,溢于言表。洪州建昌云居山攒林云尖,号称“绝品”,南宋时列为贡品。诗人朱谋浑有:“只因采药来欧岭,恰悟倾茶到赵州(指云居山顶赵州关)”的诗句。
当代文豪郭沫若在《初饮高桥银峰》中把修水“双井绿”与湖州紫笋等相提并论,诗曰:“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饾钉眼不花。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1958年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期间,朱德委员长在品尝庐山云雾茶之后,欣然命笔,题诗一首:“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
茶深深影响九江民俗,许多地方的民俗与茶联系在一起。永修青年男女新婚之夜,新郎将新娘盖头布揭去,新娘净面后同饮“交杯茶”,谓之“合巹”,随即,牵娘牵着新娘下厨房,以示贤惠。武宁人对吟诗作对、品茗赏月有着很深的情怀,还尤其喜欢采茶歌,采茶歌是在种茶、锄茶、摘茶、拣茶、制茶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后来经过艺人创造、革新,便有了后来的采茶戏,成为江西四大戏曲剧种之一;武宁采茶戏源自明清年间,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委婉动听,该县的采茶戏和灯戏,成为早年间武宁人的娱乐项目。德安、柴桑、濂溪等县区,旧时老人去世后,治丧期间要组织 “叫茶”仪式。此外,各地在重要节日亲人要聚集在一起饮茶;祭祀先祖要供茶,而且“无茶不成祭”……诸如此类的习俗使茶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之一,且由于茶与民众日常生活的这种紧密联系,关于茶的传说和茶歌、茶舞、茶灯等也随之产生。
茶在九江的种种展示,再现了九江茶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让人们体会到几千年九江茶文化的渊源和内涵,又折射出九江先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搜集和挖掘九江茶文化遗存,进而进行整理,这对繁荣茶文化事业,特别是对促进九江茶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既有现实作用,又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