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板街的岁月

◆刘绍青

  五十年代,石板街是蛟塘镇唯一的一条街,全街都是用大块青石板铺成的。那年月,缺少水泥和钢筋,建街修路别无选择。特别是蛟塘镇,是著名的青石产地。 

  石板街,是一条从东往西,绕芦花塘,把正街和西大街连接起来的唯一的石板街。全街长约两百多米,不到8米宽,整条大街的路面和台阶都是用石板铺成的,既清洁、美观又平整、耐用。它的街形,远远望去如同一轮弯月,贯穿整个蛟塘镇。全街从东到西的两边店铺不下百余家。街面虽然不宽,但路面平整,店面齐全。正街以布匹、丝绸、服装针织及餐饮业为主;西大街主要以南杂货、土特产品、肉铺水产店、木篾器加工、五金、白铁及小吃店为经营特色。芦花塘一带,各业兼营,生意十分红火,是个繁华地段。石板街的地方特色也很有名。正街游永根老板经营的油条和豆腐非常出色,特有风味。他的油条个儿大,又黄又脆又香,品质纯净,没有任何添加剂,不坑人。远远就能闻到它的油香味,人们都爱吃。蛟塘镇周围十里八乡的农民来到石板上都要抓上几根,不但自己吃个够,还要让家里老人、小孩都尝尝。我在家里,只要有几天没吃上油条,就跟母亲斗气。油条来了,气就消了。永根店不但油条炸得好,他的豆腐更有名,豆腐纯净,品质上乘,品种齐全,不但有豆奶、豆腐脑、豆腐块;还有酱豆干、豆千条等。乡下人买斤瘦肉,还要带上几块豆腐干。无论大爷大妈,必不可少。蛟塘是个水乡,卖鱼、卖虾、卖肉、卖鸡鸭的遍布大街小巷,河水煮河鱼,新鲜美味,是当地的特色经营。性格豪爽、纯朴、大方的蛟塘人,有时三五人聚到一块,在芦花塘旁找个餐桌坐下来,要来一盘河水鱼,喝上几杯,天南地北,无话不说。也有些年青人,饮酒过量,摩拳擦掌干起来,图个痛快! 

  石板街的人,热情好客。只要来客,笑面相迎,茶水款待,老少无欺。于学忠老板,人高马大,肚皮大。他在正街上开了一家布匹绸缎店,生意红火。他是石板街上的大老板,为人和善,友好相处。只要是大妈大嫂走进店来,他都上前打声招呼,轻声细语,给你讲个明白。本不好销的滞货,转眼间,便成了畅销货。西大街是石板街上加工一条街。木、篾、石、铁加工制造,品种齐全,买卖兴隆。杜老板在这条街上开了一家较大的篾器加工店,带上几个徒弟,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蛟塘是个水乡,也是渔乡,每天清晨,很多大爷、大妈和大婶,手提个竹篮子里面装满了小鱼虾,这些篾兜子和小竹篮,都是杜师傅的拿手货,既轻巧耐用,又美观实用,物美价廉,很受欢迎。有一个叫罗喜的老头,是这条街上出名的白铁加工师傅。这个老头心灵手巧,勤劳朴实。整天敲敲打打,从不停歇,打出来的米桶、油桶、水桶和喷雾器桶,远近闻名,那时候,塑胶制品还未问世,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这个玩意儿。每当有人娶媳妇,嫁女儿,都要捎上一对米桶,成为必不可少的嫁妆品。 

  石板街集镇不大,常住人家只有两百多户,千余人口,是个杂居地,外来人口占半数以上。这条街上的人都很讲义气,和谐相处,邻里关系很和睦。有个宗大妈,人很聪明也很能干,很会做调解工作,大家选她当居委会主任,很负责任,无论哪家有事,都要找她说说,只要她来了,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街上的居民,因为没有田种,多数人都是开店经商,生活比较稳定。这条街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当有婚葬红白喜事通过石板街,沿街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迎送。特别老人出葬,满街都是鞭炮声,硝烟四起,让人睁不开眼睛。直至现在,这个风俗仍然没有变。石板街的北街口和青石板大桥相连的地方,有个小广场叫庙场。庙场的西方有个小庙,叫白马庙。庙不大,香火却很盛。南来北往的人都要朝拜,抽个签,讨个吉利。特别是逢年过节,庙场上敬香的,玩灯的,耍“狮子的”,耍“麒麟的”,耍“满天星的”,都要穿街贺喜。每家每户都要放鞭炮,送红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后来,随着“破四旧、立四新”浪潮的兴起,白马庙被砸毁,“将军菩萨”也不知去了何处。当地政府在白马庙原址上建了个“蛟塘饭店”。从此,庙场上不再热闹了。 

  九十年代,石板街随着蛟塘镇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有的石板街被拆除。几经周折,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小集镇。 

  昔日让人难以忘却独具地方特色古朴典雅的石板街,只能成为历史的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小说荟
   第A3版:新诗经
   第A4版:群体展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万杉寺的来历
长忆桃花源
石板街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