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且喜老来读书乐

朱金平

  ■ 朱金平

  2022年下半年,我年届花甲,加上20年的糖尿病史,于是结束了我在外务工的日子,与老伴一起落住在儿子工作的昆明。

  昆明地处祖国的彩云之南,素有“春城”之称,乃宜居之地。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每天目睹着悦目的美景,全年享受着如春的气候,该如何安度晚年?朋友建议:“练练毛笔字,学学书法。”我说:“我的字很差,没有底子,练不好。”朋友接着建议:“那就试着写写回忆录。”我苦笑地回答道:“我恐怕没那个水平,写不出来。再说我这等乡野小民,即使能写一点东西,又有谁会看呢?”朋友说:“你总得有点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事吧!”

  小时候我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但有一个爱好,喜欢听故事,因此喜欢阅读课外书。20世纪60年代,文艺园地荒芜,好书难觅。家里除了一套《毛泽东选集》,再也没有别的藏书。晚饭后,我常常在奶奶做针线的煤油灯旁,饶有兴致地阅读毛主席著作,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论联合政府》等。除毛主席原著外,我对正文后面的注释更加感兴趣。我反复阅读其中的典故和史实,如《曹刿论战》“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等。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毛泽东选集》中的文章和注释,成了我课外阅读空间一片灿烂的彩霞。

  进入初中后,我向同学和好友东求西借,开始读一些现代长篇小说,如《林海雪原》《春春之歌》《红岩》等,也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

  其实,我这种爱看书的情状,并不是真正地热爱阅读。我觉得当时的我主要是猎奇。我喜爱书中的故事情节,而且看起书来,一目十行、囫囵吞枣。我陶醉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从中获取快感,对作品的主题及艺术价值几乎一无所知。一部小说看过之后,连主人公的名字都记不住。我曾一个晚上挑灯夜战,一口气看完《三国演义》上部的48回。这种速度,能有什么效果呢?

  前年,我的老师对我说,希望我能写一些东西,来圆一回少年的文学之梦。

  面对老师的邀约,我满口答应。可是,事实给了我当头一棒。我虽然有40多年“阅龄”,却还没有真正动笔写过一篇像样的作品。写作对我而言,简直难如登天,甚至提笔忘字,落笔无词。

  看到我为写作终日枯坐无语的样子,老伴笑着对我说:“我看,你不是写文章的料。你平时写文章,是东摘一点,西抄一点。真正会写文章的人,要脑子里有货,肚子里有水,写文章就像水沟里的流水一样,一点也不阻手。”她说:“虽然我没有念过什么书,但是,文章好不好我也知道一点点。如果你的文章写好了,就念给我听,我听后一点感觉都没有,就是差文章;如果听了,我很高兴,或者很难过,甚至流眼泪,这样的才是好文章。”老伴的话一语中的。

  我曾看过央视三套对京剧名人的访谈节目,主持人问梅兰芳先生的御用琴师姜凤山,当年梅大师学艺练功表现如何?姜先生笑着回答,对当年的梅兰芳评价了三个字:“他笨啊!”想想姜先生对梅大师学艺时的评价与今天老伴对我学写作的评价,何其相似。梅兰芳在资质平平的条件下,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京剧旦行一代宗师。我是不是也要经过一番拼搏,才能写出一点东西呢?

  因此,我把我的过往,我的所学,在心里一切归零。从零开始,我找来一些文学名著、文坛新锐作品,认真研读,并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一些我认为好的片段,赶紧抄写下来,用来加深记忆,不断诵读。用我的“笨人笨法”,努力领会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如果实在无法领会,我便找来文学评论文章,继续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身体不好,每当我头昏脑涨、眼睛发黑时,便劳逸结合。有时候,我也会打开App,以听音频的方式,“阅读”文章。因为我视力不好,便把自己喜欢的文章抄在孙女废弃的作业本上。两行当作一行来写,以便不戴眼镜也能看清。遇到眼睛疼痛难忍,就休息一会,待疼痛舒缓后接着阅读。早晨慢跑或散步时,我累了就在路旁找个长椅子坐下来,掏出自己用作业纸抄写的文章再读。这样,既恢复了体力,又利用上了点滴时间。中午过后,在自家阳台上,我会搬来小椅子,端来一杯清茶,边读边摘抄。有时则走出家门,背上双肩挎包,来到公园,拿出挎包里的书本,开启新一轮的阅读时光。清风徐来,树影婆娑,鸟儿在树上唱歌,虫儿在周遭低吟,三角梅在身旁展示着它们的鲜艳,缅桂花散发着阵阵幽香。在这种优美安静的环境中,我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阳光穿过树木的缝隙,光影斑驳,落在我的身上和脚下。偶尔抬起头来,只见蓝天辽阔,白云悠悠,世界明亮美丽,环境温馨迷人。

  夜读时,明月当窗,星辉璀璨。遇到疲倦时,我便伸伸懒腰,做做眼保健操,喝上一杯香茗,于是,那些长久徘徊在心头的不快都烟消云散了。

  读书的乐趣,妙不可言。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我觉得,“书亦良药也,爱读者亦可医身。”对一个沉疴缠体、久病难治的人来说,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愉悦,仿佛连身上的病痛也能减轻许多。

  在这美好的日子,我每天要做的就是两件事:读书、养病。在读书中,我收获了快乐,净化了灵魂,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知识。我读《诗经》,为我们古老的文明感到骄傲;我读《离骚》,被屈原高尚的灵魂所折服;我读李白的诗,为他飘逸绮丽的文采而惊叹;我读辛弃疾的词,被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所震撼。

  我爱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我爱陈忠实《白鹿原》中悲天悯人的至诚情怀,我爱余秋雨《文化苦旅》中对人生真谛的不懈探索,我爱肖复兴《我的父亲母亲》中至真至爱的人间真情。我的老师虽不是名家,但我从他的文章所写的凡人小事中感受到善良的人性之光,我也从我的昔日校友所发表的多篇散文中领略到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我每天展卷而读,掩卷而思,偶尔也动笔写下只言片语,这已成为我闲居日子的一种慰藉。希望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也能为姹紫嫣红的文学百花园奉献出自己的一朵小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白鹿洞
   第03版:花径
   第04版:综艺
小说中的“闲笔”
与长江相伴的岁月
且喜老来读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