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轼与九江的不解之缘

  ■ 胡和平

  九江,山拥千峰,江环九派,灵秀所钟,人文渊薮,自古为江右名区。万里长江、百里鄱湖水道上,舟楫往来不绝,使九江成为“襟带上流冲要之地”,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宋代大诗人苏轼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自然也与九江结下不解之缘。

  苏轼一生中曾四次到过九江:

  第一次,在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轼护送父亲苏洵的灵柩,从开封取水道回故乡四川眉山,路过九江;

  第二次,在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奉命从贬谪地黄州移往汝州,途中送长子苏迈前往德兴任职,又顺道前往高安看望弟弟苏辙,路过九江;

  第三次,在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岭南,路过九江;

  第四次,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自儋州北归,路过九江。

  四次路过九江之行中,第一次因为服孝,不适合游玩,而第四次因为已经年高体弱,都没有做过多停留,因而没有留下诗文。第二次是在结束流放生涯后来到九江,心情舒畅,故而能够饱览山川秀色,写下大量诗文。第三次则因再度被贬岭南,途经九江,留下的诗文与前次自然不同。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接朝廷诏令,移汝州。苏轼自湖北黄州到九江,经湖口入鄱湖登庐山。在湖口,苏轼写下著名的《石钟山记》,文中对石钟山的夜景作了生动形象、真切传神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苏轼的庐山诗,集中写作在这次庐山之行。据《东坡志林》记载,苏东坡初到庐山,因为“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但在游历中,他所到之处,常有僧人与民众惊呼“苏子瞻来了”,苏轼自己也大感意外,不觉诗意难捺,写下一绝: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这一发,就不可收拾,据史料记载,这一次游庐山,苏轼共写下十二首诗文,其中有: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在庐山游历过程中,苏轼收到朋友寄来的《庐山记》一书,边走边看,书中记载了唐代诗人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徐凝的《庐山瀑布》云: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唐代诗人,浙江桐庐人,与白居易、元稹同时而稍晚,元和间有诗名。明人杨基称“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但苏轼对李白的诗倍加推崇,而对徐凝的诗非常不屑,于是写了一首《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诗称美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然岂至是哉乃戏作一绝》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公允地说,徐凝的这首瀑布诗无论在意境的营造上,还是气度的表现上,当然不及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但是否如苏轼所讥讽的是一首粗鄙的“恶诗”,则见仁见智了。

  苏轼这一次在庐山一共逗留了十多天,他认为景色最好的要算三峡桥(今观音桥)和漱玉亭了,写下《栖贤三峡桥》《开先漱玉亭》两首诗。离开庐山前,苏轼为陪同他游历的住持总老写下著名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意,在苏轼自己的记载中,诗的第二句与现在流传的略有不同,当是后人有所改动。

  苏轼第三次到九江,则是十年后的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岭南,因年老体衰,请求朝廷允许他乘官船由赣江水路南下,所以再次从湖口入鄱阳湖。在湖口,他遇到一个叫李正臣的人,收藏有一方九峰奇石,苏轼非常喜爱,想买下来,但因为在南迁途中,时间仓促,没有如愿,为此他写下一首《壶中九华诗》,借物抒情: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虚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苏轼从河北出发南下途中,不断接到追贬官职的诏令,船行到南康军(今庐山市)时,贬谪他的第四道诏书又来到,他的官阶再度贬低,已没有资格乘坐官船。运输官听到这条命令,派一队兵来要将船收回。官兵来到时正是半夜,苏轼与军官商妥,允许他在船上住到次日中午。如果他运气好的话,那时他能到南昌,就安全无事,如果遇到逆风,他和全家以及行李就只好被抛下船来。他去龙王庙去祷告,祈求一路顺风。凑巧的是,祷告完毕,一阵强风吹来,船帆涨满,行驶极快,不到早饭时间,船就到达南昌。

  正是在南康,苏轼写下在九江的最后一首诗《南康望湖亭》: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此时的苏轼,一再遭受打击迫害,报国济世之心未改,却苦恨匡时之术不被采纳,又忧伤投老难归万里外的四川老家。诗中深沉悲凉之情与萧疏阔远之景交相融合,全诗苍凉激楚、气韵沉雄。

  苏轼一生游历丰富,才气纵横,庐山、鄱阳湖的秀美景色激发了诗人泉涌般的才情,同时,他的诗文又反过来为九江山水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内涵,成为九江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白鹿洞
   第03版:教师节特刊
   第04版:综艺
荡气回肠的庐山保卫战
顺济亭里话风云
苏轼与九江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