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上的同文中学

  1867年,美籍卫理公会传教士赫尔利和陶理从福建来到九江,他在九江租界地城外土桥口(就是现在的湓浦路)建立教室,创办了“埠阆小学”。1881年,美籍德人传教士库思非来到九江,掌理埠阆小学校务,并在新选的校址广植花木,开辟操场,建筑校舍,充实设备,正式兴办小学、中学两级体制的学校,取《中庸》中“普天之下,车同轨,书同文”之意,命名为“九江同文书院”。1905年,同文增设大学,取名为“九江南伟烈大学”,又称 “南伟烈书院”。九江南伟烈大学分预科、专科两类。1917年,因学校经济困难,创办了12年的南伟烈大学不得不忍痛停办,重新改为三三制的完全中学,更名为“九江同文中学”。

  在九江近代开埠和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1872年秋,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妇女外洋布道团传教士昊格矩(Gertrude Howe)来到九江,1873年元旦,昊格矩女士在九江创办女子半日小学,1876年,改名为桑林书院。1898年,传教士李恺德为校长,在职三十四年,改半日女校为全日制学校。1907年9月,增设中学部。同年,为纪念美国密歇根州新华报副主笔儒励女士(Rulison),学校正式更名为儒励女子中学。儒励女子中学开九江女学之先河,这也是江西省最早的女校。

  1938年,因日寇逼近,九江危在旦夕,为不使学生失学,不使校史中断,同文中学和儒励女中历尽艰险,分别迁至重庆外郊璧山县和四川资中(1940年又迁遂宁),坚持办学。

  1949年5月17日,在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隆隆炮声中,同文儒励也获得新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白鹿洞
   第03版:花径
   第04版:综艺
孙美壁:我家两代人的外籍恩师
历史上的同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