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书勤乃有

李伟明

  ■ 李伟明

  自古读书,勤苦为要。纵有天纵之才,博闻强识,终究是可遇不可求的异数。他们的禀赋难以复制,模仿之路往往行不通。故而寻榜样,还是选寻常道而成事者更为可靠。

  读书本无捷径。方法上的优化虽能助力,最根本的仍在于下苦功。唐代韩愈在《符读书城南》中劝诫儿子:“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南宋陆游亦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告诫幼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这般文坛巨匠尚且将勤奋视作读书要义,郑重传于后辈,可见勤学在读书人心中的分量。杜甫在《柏学士茅屋》中直言“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北宋汪洙《勤学》诗亦云“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论及读书条件,古人远不及今。彼时求书不易,纵得书在手,寒门夜读连点灯都是难题。即便如此,好学之人总能冲破阻碍,留下诸多佳话。欧阳修幼年丧父,家贫无依,母亲以芦秆画沙教他识字;年长后无书可读,便向人借书抄录,常常废寝忘食。同代的范仲淹,早年“断齑画粥”度日,冬日读书困倦,便以冷水洗面提神。司马光家境虽优渥,却同样一生勤学不辍,为戒贪睡,以圆木为 “警枕”,惊醒即起攻读。可见苦读与家境贫富无关,只要有向学之心,境遇好坏皆非阻碍。他们能成就非凡事业,绝非偶然。

  即便是我们这代人,也曾经历过读书条件艰难的岁月。我年少时居于乡村,一书难求。偶然借得课外读物,总欣喜不已,常常通篇抄录。这样的抄书经历贯穿了整个中学时代,至今仍留存着几十本手抄本,有的是整本书的誊抄,有的是报刊文章的摘编。那时还做过一大摞剪报,后来嫌其粗糙便未留存。除了书少,名师更是难觅。我求知欲强,许多知识单凭阅读难以吃透,总想找位有学问的先生请教,可乡下难寻这样的人,只能自己摸索。如今想来,文化底子薄弱、知识不成体系,大抵与年轻时缺乏名师指点有关。

  很多事需经岁月淘洗方能明辨得失。年轻时总觉得读闲书、抄闲书是“搞副业”,从不敢示人。可几十年后回望,却深感这些经历益处良多。在条件有限时,这般做法不正是博览群书的另一种形式吗?那些考试用不上的知识,在社会这所大学堂里终会派上用场,至少能开阔视野、启发思维。读书与不读书,看问题的角度与深度确有天壤之别。当年那些看似 “不务正业”的阅读,恰恰为我如今的写作打下了根基。

  如今条件好了,技术进步让阅读变得太过容易,查资料更是举手之劳。于是人们不再购书,也不再做笔记,需用时上网一搜便得。可便利之下也生新弊:我们对网络过于依赖。正如电子支付普及后人们不再携带纸币,网络的便捷让大脑渐渐疏于储存知识,一旦脱离网络,有时便难免头脑空空。诚然,古代先贤的读书方式在今天已难适用,但他们的学习精神从未过时。尤其对从事文案工作的人而言,唯有勤奋积累,才能让头脑保持充足的知识储备。

  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功夫。技术进步替代不了对知识的渴望,缺少身体力行地学习,便难有过硬本领。机器人再智能,也替代不了吃饭睡觉、运动娱乐,更替代不了学习思考。若连这些都要假手于人,我们生存的意义又何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白鹿洞
   第03版:花径
   第04版:综艺
品味陶渊明的田园诗
爷爷的小手炉
规则与智慧
诗书勤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