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送礼的文化雅趣

  ■ 邱益莲

  “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以前电视一打开,以本山大叔的尊容为原型的动漫人物,配着本山大叔的特别口音唱出,银屏上那动感滑稽喜庆的画面,让几代儿童一听到声音顿时停下手中正玩的活,目不转睛盯着屏幕。

  话说这广告至少让我们忆起曾经送礼还主要是送点实物的时光。如果人际往来就送点脑白金让对方补补脑,让脑子不进水,不满脑子邪念,不满脑子贪欲,不人云亦云,不指鹿为马,送点脑白金那也是功德无量的事。

  其实,人与人相交,少不了送礼之事,此乃古已有之。《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与,永以为好也。”不知道古人所说的木瓜是何物,是不是今天吃的木瓜?接受木瓜方回报对方“琼琚”,琼琚是美玉,可见这个“我”是一个既富且豪爽无比的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豪侠懂义的人,大多是这样交朋友的,他们的特点就是一个“豪”字!

  从送礼来看,古人是真正生活在大地上的,他们送的大多与植物有关。诸侯给天子进贡,也是“厥贡苞茅橘柚”(《尚书》)。男女私会,交定情物也是送植物。那个静女,约心仪的男子在城墙根相会,见面送的礼物就是白茅“荑”,男子接受这荑草异常兴奋,“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你看这“洵美且异”的赞赏,可见其心里乐开了花,证据是“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 邶风》)。当然,除了送草,也有送花的,像“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予谁,所思在远道”(《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就是明证。

  “君子之交淡如水。”农业文明的古代,君子之风盛行,人际交往重道,不像今人重利,古人凡事讲原则,送礼亦不例外。据说古人送礼至少体现这三个原则:

  一是礼物的道德隐喻原则。士与士初次见面,要送“雉”。雉是野鸡,此鸟的特性是一旦遇到危险难逃,就自杀,意思是彼此要像雉一样“守节死义”。古人说:“士可杀,不可辱。”可见不是挂在嘴上的,在生活中处处以此为勉励的。

  二是轻财重礼的原则。无论是诸侯之间,还是亲朋之间,隔久了未见,就派人到对方领土或家里拜访,带上礼物联络感情。一般会将对方送的礼物收下后,再原封不动还给对方。《礼记聘义》就有“以圭璋聘,重礼也。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的记载,意思是说,以圭璋为国家礼品,是对聘礼的重视。

  《水浒传》中写晁盖为了感谢救命之恩,派遣刘唐给宋江送去一封书信和百两黄金。宋江只收取了书信和一根金条。宋江的表现就是既领了对方的情——取金条一根,又并表明自己不贪婪——将99根金条退回,显示的是一种礼仪修养。

  在没饭吃的年代,据说湖口农村家家都有一只木鸡,客人来了,主人会把一只木鸡放在锅里煮,放上油盐,然后将整只木鸡端给客人,以示对客人的重视。客人喝点木鸡汤再下席,以示对主人的敬意。木鸡不能吃,但代表主人是以整只鸡来敬重你的,其实也是轻财重礼的表现。

  三是礼尚往来的原则。《礼记·曲礼》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

  农业社会,人们生活相对悠闲,心里多少存有点浪漫情调,就是送礼也有专门的礼仪著作,一部《仪礼》就将士人往来、平民婚嫁、诸侯礼仪都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士相见礼》《士昏礼》《聘礼》等篇的礼仪记载,真是富有人生情趣。

  发展到工业社会,人大多受商品经济的影响,金钱悄然填充了大脑的每个细胞,人际交往不排除有友情往来,但更多的原则是利益相交。送礼很多的时候是为了谋私利,重财轻义者比比皆是。无论是亲人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送点包茅橘柚这朴实而含义高大上的东西是万万行不通的,就是送能吃的雉也会遭人唾弃,谁与你“守节死义”呢?拜金主义日益盛行的今天,结婚彩礼非真金实银赤裸裸的钱不可,就是送购物卡都已过时,更别说一般实物了。

  江山代有好物出,各领风骚三五年。而今打开电视,不再有“我家今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了。年关时节,也是各种礼数要表的时节,满脑子都塞满铜元素的人,别说脑白金,就是脑黄金又能给浸满污水的大脑注进一点浪漫温馨的情愫么?

  如果时代无士,又有谁为节而走,为义而呼呢?更别想在一个礼物中彰显情怀,寄托节操。所以,今人在快捷的生活里,也来得干脆,送礼送什么?很多人恐怕会异口同声说:钱!

  送礼,在古代是一种文化礼仪,满满的都是文化元素,浪漫气息,回望历史长河的礼物,总有一种温馨渺远的意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白鹿洞
   第03版:花径
   第04版:综艺
越南旅游受骗记 (上)
描写撷英·老人肖像
古人送礼的文化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