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
2022年,是全国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54周年,作为一位曾经插队落户5年的老知青,许多往事浮现在脑海之中。1968年10月中旬,九江市知青高举“五七大军”红旗,浩浩荡荡上山下乡,“五七大军”是全国知青上山下乡的独有建制,让我们翻开尘封的史册,追忆“五七大军”的往事。
“五七大军”的由来
“五七大军”是1968年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时,江西知青的专用名词,是江西省知青“准军事化”组织建制。“五七大军”专用名词源于“五七指示”、“柳河五七干校”。“五七大军”专用名词的创立者,应该是时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江西省军区政委、福州军区副政委程世清。“文革”期间程世清在江西主政五年,当时出于备战的需要,他将江西整成了一个兵营,军队的建制在赣鄱大地上全面铺开,无论是学校、机关,还是工厂、农村,几乎统统编成了团、营、连、排、班。在中学,各个年级是营,班级则为连。因此,江西省知青上山下乡也自然编制成“五七大军”建制。
1968年8月,九江市传达江西省革委会关于贯彻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会议的精神,省革委主任程世清在会上作了讲话。程世清说,中央机关、国务院各部委、全国一些著名的高校在江西创办了很多所“五七”干校,很有成效,总结提炼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他们政治挂帅,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江西省将学校的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配上一定比例的教师、医护人员,由国家干部带队,组成上山下乡队伍。以县、公社、大队、生产队行政区划为单位,按照营、连、排、班的半军事化建制,组成上山下乡“五七大军”。让“五七大军”和贫下中农一道,开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江西模式。现在各级革委会按照精兵简政的原则,编制上被缩减的人员,可以充实基层、下放劳动,在职干部也要安排分期分批参加劳动。
上山下乡轰轰烈烈
九江市革委会刚开始准备将九江“五七大军”全部集中起来,统一到永修县吴城镇建“五七”农场,那里有大片的荒芜土地,有利于大兵团开垦。后经可行性研究,该地区是血吸虫病的流行区,草滩、池塘、沟渠等野外多水区域布满了血吸虫病的宿主钉螺,不适合生活居住,因而该方案被否决。后经地革委与相关县革委商量、协调平衡后,统一将九江一中、二中、三中、湓浦中学、甘棠中学、滨兴中学的三届大部分毕业生及社会青年,分别安置在武宁、修水、彭泽、永修及茅山头垦殖厂等地,下放干部参加劳动安置地点,原则上地委的干部到彭泽,行署的干部到武宁,九江市的干部到修水。
1968年10月13日,九江地、市革委会在人民剧院广场召开九江地区“五七大军”命名授旗大会,会后还举行了游行。10月15日在九江市甘棠公园、九江二中操场红旗飘扬,锣鼓喧天,群众载歌载舞,欢送九江市首批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10月28日欢送第二批知青上山下乡。
2019年11月,笔者在武宁县劳动保障就业局办公室档案柜内,查询到半个世纪前知青上山下乡的珍贵历史资料,了解到知青上山下乡的“五七大军”建制。1968年九江专区武宁县“五七大军”的建制为一营下辖一连若溪公社、二连扬州公社、三连宋溪公社、四连巾口公社、五连严阳公社。二营下辖一连东林公社、二连船滩公社、三连温汤公社。三营下辖一连罗坪公社、二连黄塅公社、三连礼溪公社、四连、五连石渡公社、六连清江公社。下放人员1570人,其中干部188人、教师126人、医护人员72人、国家职工6人、学生692人、社会青年486人。另有家属85户、人数249人。
1968年10月25日、1969年3月23日,随着大批省会南昌、上海、武宁的知青、下放干部的到来,“五七大军”由单一的九江建制和人员结构,调整组建为上海、南昌、九江、武宁知青的混合建制和人员结构。1969年9月,笔者所在的严阳连因生活环境亟须改善而迁至黄塅公社,被编入黄塅连。黄塅连有上海、南昌、九江、武宁知青500多人,是武宁县下放知青最多的公社。
据不完全统计,1971年以前九江地区共下放农村约7万多人,其中机关干部8071人、中小学教师4708人、医护人员1492人、国家职工1847人、中学毕业生9616人、社会青年3637人、闲散劳力、小商小贩23484人、家属子女12419人、回原籍的1293人,来自各县城镇知青6461人,被安置在武宁、修水、湖口等县的上海知青13381人。
在下放干部中还有中央、省、地一些领导干部,如萧克将军下放在永修云山垦殖场,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循、副部长王朝俊下放在德安县宝塔公社,省教育厅厅长王纪明下放在九江县沙河,地委副书记王书枫下放在都昌县大沙公社……
1969年12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江西省军区组建了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又称福州军区江西农建师(1971年6月撤销)。农建师下设农业十一个团和一个独立营、工业十二个团和一个独立营。在九江地区境内,农一团驻地在瑞昌的赛湖农场;农二团驻地在彭泽的芙蓉农场;农八团驻地在永修的恒丰农场;工业21团驻地在九江市三里街的九江国棉三厂。在九江地区境内的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业团、工业团安置了来自上海、南昌、九江等地知青2503人。
下放往事历历在目
上山下乡在当时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是大势所趋,不管家庭出身、职业、背景如何,大家一律平等。记得在武宁县黄塅公社凤口坳头坪,有几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城里年轻人,他们头戴军帽、身着草绿色军便装、脚穿白色回力运动鞋、清一色理着平头、操着标准普通话的知青,这几位都是省城南昌的高干子弟。他们与普通老百姓子女一样,都是“五七大军”的一员,响应毛主席号召,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经受农村艰辛的生产生活锻炼与考验。当然,这几位“高干子弟”的知青,也有特殊的一面。他们偶尔改善生活,消费着市面上极难见到的鱼肉罐头、罐装啤酒、奶粉。一年后,他们都以服兵役的方式离开了生产队。
“五七大军”上山下乡期间,得到了公社、大队、小队的基层干部与贫下中农社员的教育、支持与帮助。从一名中学生转变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一个过渡的适应时期。政府按人均220元发放安置款,用于建房、口粮、小农具、生活补助、旅运费等,并安排了一年的定量口粮。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知青的安置工作主要落在生产大队、生产队,事无巨细,如住房、口粮、自留地、生产工具、炊具等,都要他们一一具体落实。我所在的一营五连三排(武宁县严阳公社三沅大队第三生产队)安置经费按知青人头数直接由县、公社划拨到大队,大队领导们很快就落实了知青们生活和生产。记得我们三排20多人的住房曾经调整过三次,先后住过大队油榨房、小队粮食仓库、维修后的社员空闲老宅。
黄苏星担任武宁县管辖地域最大、经济条件最好的黄塅公社党委书记时,年仅27岁。黄书记是1959年高中毕业的回乡知青,当过搬运工,后经选拔成为国家干部。1969年、1970年冬闲时,他将全公社的“五七大军”与部分社员动员起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千军万马上阵,凭借人工肩扛手铲,筑建了至今仍在调节水源灌溉农田发挥作用的争光、黄沙源水库。黄苏星书记工作作风扎实,经常走村串户深入调查研究,关心知青。1970年末的一天,他路过我们知青排,揭开锅盖看到没有一点油星的白菜清水汤,沉思了片刻,现场写条子给公社供销社批了两斤猪油,解决了知青们“缺油”之急。他还举一反三,提出了解决“五七大军”知青们缺粮、缺油的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问题得到统筹安排。黄书记鼓励我们克服暂时的困难,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在农村落脚生根。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在下放思想沉闷与困惑的时候,黄书记的开导如同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让人看到光明,增强了与困难抗争的信心,受益匪浅,对知青们日后的成长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81年10月,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1956年~1981年)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教训等若干重大问题给出了基本看法。至此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画上了句号。九江市上山下乡的“五七大军”知青,从1968年10月~1981年10月,历时13年,大都以招工、招干、参军、上大学、病退、顶替等方式陆续回城。
花开花谢,年华易逝,转瞬之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半个世纪过去了。回顾轰轰烈烈的“五·七大军”往事,感慨万千,往事并不如烟,许多人与事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但愿知青上山下乡的旧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