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松
遇见一本好书,犹如遇见好的伴侣,悟言一室之内,终身得其滋润。
少年懵懂糊涂乐,长大才知世事艰。一个特立独行惯了的人,踽踽独行在人生的山路上,自是斗折蛇行,磕磕绊绊。自从遇见了《庄子》你,纵是浮云蔽日,阴风怒号,浊浪翻滚,心空却满天星斗,清明万里,一路鲜花一路歌。
“我一见你就笑,你那翩翩风采太美妙,和你在一起,永远没烦恼。”这歌词,是我初遇你的心情写照。在大学的图书馆第一次与你相遇就深深爱上了你,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一见钟情?
那年,我十六岁。炎热的夏季 ,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哀鸣,我人生的大检阅就定在这个闷热的暑天。7月7日,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拉开了我人生的序幕。俗话说,七上八下,“七”意味着高升,意味着顺利;也有说,“七不出,八不归,九日回家笑眯眯”,这“七”外出不吉。也许是应验了“七不出”的古老魔咒吧,我就栽在7月7日的高考上。
当年的高考,可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旦考取大学,就能吃上商品粮,端着铁饭碗,那风光绝不逊于范进中举!初升高时,我是全区十个乡几千考生中几个分数超过中专录取线的人之一,百里挑一,应是名副其实。少年学习得志,加之一直发愤图强,高中三年各科成绩均很冒尖,预考总成绩在一中农村班里名列前茅,老师眼里我是顺理成章能进全国一流好大学的人。
命途多舛,第一天考历史,监考老师竟神使鬼差少发了我一张试卷。临近考试结束前十分钟,才将第二张三十分论述题的试卷给我。十年磨一剑,就在这节骨眼上,我的武功被监考老师废了。加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夜无眠,后面几科的考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当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后,我刚刚过本科线。年少轻狂的我,一想到最拿手的历史科目因监考老师的缘故而考砸了,填报志愿时竟意气用事在志愿表上每栏写上“当老师的专业和师范院校不服从分配”,同样的话足足写了二十句。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院校拒绝录取我。
“不当老师”的话引起录取老师的公愤,在录取临近结束时,招生办的卢主任了解实情后,为我拼力奔走,终于补录到一所师范院校就读。落难的凤凰不如鸡。本来就有点沉默的我,更是默默寡言了,大多同学为进入大学学习兴奋不已,而我却自认为虎啸深山鹰击长空那才是我应有的姿态,落入这所学校除了深深的隐痛,哪有兴奋与激情可言?对同学们的志得意满简直无法理喻,相处自然有点敬而远之。下午基本无课,无所事事的我常独自在校园对面的小山上徘徊问天,或者在图书馆选个角落,看着闲书打发无聊的时光。那时我迷茫无助,不知道人生的路在哪,甚至对生命都失去了激情和敬意。
十月的第一个周末,是我入校后最美的一天。清晨阳光就特别灿烂,蓝天高远一尘不染,空气清新凉爽极了。当室友们像雀儿一样呼朋引伴外出游玩时,我提着几个油饼准备做中餐来到图书馆,打算在那待上一整天。周末的图书馆门可罗雀,没有人与我争抢座位,我可以在书架上尽情翻阅,寻找我心仪的书。记得是在一个暗暗的角落,落满灰尘的书架上,赫然发现书架最上格,你就安静呆在那里。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将你取下,拭去你满面的灰尘,发黄的纸页一如你的父亲黄须槁项的容颜。有人说,一篇好文章就像是自己生的儿子。按此理,庄子自然是《庄子》的父亲。翻开,第一篇《逍遥游》,就被作者的奇思妙想所震撼,大鹏鸟一飞冲天,在九万里的高空鸟瞰众生,还有谁能羁绊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是世人追慕终生的目标,可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可在庄子看来,即使做到这样,还是未摆脱名利的羁绊。这是何等的境界!读着读着,就爱不释手。
山中那棵树,枝叶繁茂,可是伐木者不取。问其故则曰:“无所可用。”智慧的庄子立即悟出大道:“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朋友有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可为款待庄子,主人将不会叫的杀了。当弟子困惑一因无才全身,一因无才害身时,庄子告诉弟子,要“介于有材和无材之间”。读到此,不禁拍案叫绝,这不是教我生存的智慧吗?当前,我不正是介于有才无才之间吗?在庄子的开导下,久积心头的阴霾顿时一扫而空,心空顿时云淡风轻。暮色苍茫时分,离开图书馆时我已豁然开朗。
大学的几年,因有《庄子》相伴,不再苦苦为那张漏发的历史卷纠结,也不再耿耿于打翻的牛奶而哭泣,顺应上苍的安排,读书、交友、吃饭、睡觉,心甘情愿接受自己介于材与不材的现实,内心平静了,脸色红润了,夜夜梦到天明。
离开了大学这座象牙塔,一进入社会,走上工作的舞台,每天就像进入一个角斗场。比班级管理,比教学成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已成了日常的生活方式。读书,做梦,在星光灿烂的晚上与精神尺码相同的人谈诗喝茶,和同道中人华山论剑,这些简单的庸常愿景,工作后都成了遥远而陌生的桃源理想。真可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路”。
每天清晨,太阳还未露脸,我们就急匆匆向学校飞奔,常常是衣冠未来得及整即跑进教室。不少学生瞌睡懵懂坐在课桌前,空洞的目光盯着一页教材有口无心地反复念。老师的眼睛睁得牛眼大,紧盯着学生,像警察在满教室巡视,观其行听其声,看学生是否在认真早读。学生被逼着要分数,机械地题型训练,很难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社会对成功的评价标准:当大官发大财。学而优则仕,就成了几千年来国人追求的理想。新闻媒体很少将视角对准普通人士,他们过度关注、大事渲染的所谓成功人士,不是做了高官就是发了横财抑或各行各业事业上的佼佼者。可资源和机遇又是何其少,能成功成名的人也是寥若晨星,像我等芸芸众生的幸福是什么呢?很长时间我在彷徨,更在追寻,却一直未找到满意的答案。
当外界尘嚣四起,苦苦追索人生的真谛而不解,满怀疲惫,撞倒南墙,甚至万念俱灰时,彷徨中我又一次想起久违的《庄子》,犹如茫茫的黑夜看见了远方的灯塔。于是找一静僻处坐下,掬一把清泉,洗净浮尘,用洁净的双手捧着一本发黄的《庄子》细细品读。带着学生跟着《庄子》一起沿着曲曲的古道,追寻时间的足迹,探讨庄子的尊生,去掉一切功利,引导学生用无为之态来学习,在起早摸黑的读书生活中享受生命的阳光雨露,无为而为。一段时间后,教室里曾经那一张张老气横秋的苦瓜脸竟然慢慢涂抹上了阳光,课堂上小伙伴们个个变成了一朵朵怒开的小野花。
唯有心底纯净如莲的人,看人都像莲花;唯有心底充满自由快乐的人,看万物都是自由快乐的。看见条鱼翱翔在濠梁的清流中嬉戏,庄生领会到它的快乐自在。世人眼里,天下是最尊贵的,可至人却不愿用生命来交换它。一个宰相的位子,在世俗眼里,也是金满山银满山的宝座,唯独庄子濮水边垂竿不顾,把这个万众景仰的尊位叱之为“腐烂的死老鼠肉”,不愿留骨而贵,宁可做拖着尾巴在泥里自由钻来钻去的乌龟。庄子就是这样高扬生命本真的旗帜,将人活着的本质意义形象地昭示给我,让我在沸沸扬扬的世界里找到归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世界多么沉沦,可庄子却坚定地守住做人的底线,“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庄子就像一轮孤独的月亮高挂长空,照亮迷途困顿的我,给我以清凉的慰藉,让我心甘情愿地守住三尺讲台的清贫与平淡。
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的生命不过是不知春秋的蟪蛄般短暂;在宇宙的广袤里,我们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个体何其渺小,一生何其匆匆!威震四海的秦始皇,早已化作护花的春泥,秦氏后人而今安在哉?六朝豪奢,亦随江流洗净,踪迹杳无!可今天却偏有许多凡夫俗子,为了蝇头微利,不惜相互残杀。当他得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时,青春不再,健康毁坏,内心再也难得当初的纯情本真,看世界已是混沌得很。
每当知其不可想强为之时,失意困顿油然而生,满怀愁绪,以为陷于绝境。捧着《庄子》,抬头间,猛看见那轮清凉的明月,正悠闲地俯瞰众生,突悟该放下永无止境的名利包袱,享受生命本该有的洒脱、轻松。《庄子》,重逢你时,你已经成了我人生的知音,成了我无路可走时的精神月亮!
品读《庄子》,行走在旷远的古道上,聆听黄须槁项老人的教导,沐着田园的清风,踩着脚下窸窣作响的叶子,看万物自由生长,安时处顺,内心被清泉洗涤得纤尘不染。一片冰心,一把玉壶,一叶翠绿的生命之舟,在清流中翱翔,带着泥土的味儿,伴着花草的清香,这或许就是生命的本源吧。在短暂的旅途中,做好该做的工作,无愧于学生,无愧于他人,安享生活的苦乐,还有什么割舍不了的呢?
一本好书,开启的不仅是智慧,更为我曾经逼仄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条蹊径。《庄子》,前行路上的精神月亮。